【讀家選書】不再是十大選書,因為除了非文學類,編輯室選了12本文學類。
3位90後作者的2023馬華出版印象,不約而同點出了特殊現象——馬華長篇小說。文中提及的不少好書,都有助你建構自己心目中的私房選書。
ADVERTISEMENT
李婷欣 / 追溯與重構:馬華長篇小說的歷史召喚
2023年的馬華文藝出版品比往年更熱鬧,今年也集合了各年齡層的作家,可謂百花爭豔。從各類文集印刷品(囊括散文、新詩、長短篇小說與評論集),至多媒體作品,都可見馬華作品逐步擴展疆域,並集體性地為馬華文學作出不同的詮釋——可以是一場散文體的“私密自述”如:《深夜拾荒手記》、《洞》;也可以是透過詩作“自我辯證”如:《我吞下一顆發燙的黑曜石》、《在卡美洛當左派》;更可透過小說書寫試圖“追溯”或“重構”國家歷史內涵。
◢馬華長篇小說,長長的歷史時間軸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馬華長篇小說出版成果豐碩,而最為亮眼是以“歷史”作為素材的“歷史小說”。這些作品不約而同地形成了一道長長的歷史時間軸,並藉由文字再現馬來西亞歷史進程,以及展現社會的變革與矛盾:
❶陳政欣《武吉演義》(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開始,至1948年6月18日,英殖民地政府宣佈馬來半島進入“緊急狀態”)
❷賀淑芳《蛻》(1969年5月13日“513事件”)
❸海凡《雨林的背景》(1989年馬、泰、馬共簽署“和平協議”前夕,回溯長達半世紀的記憶)
❹碧澄《多事之秋》(從日治時期前後至三方簽署《合艾和平協議》)
❺張貴興《鱷眼晨曦》(橫跨人類史的婆羅洲雨林)
“歷史小說”不能只單純作為歷史揭示,或還原真相;顯然,小說自身具備一股力量,為“失語”的歷史發聲,並從敘事中找回民間介入歷史的權利。歷史當然充滿了暴力,與不能言說的傷痕。作家則有其必要性,搭建出一個與讀者共同的集體空間,讓這空間足以承載過去與想像,讓小說成為了“歷史的重寫本”。
◢“召喚歷史”,也“反思歷史”
作家各自有不同的預設與立場,也有不一樣的方式去處理歷史議題。海凡《雨林的背景》讓讀者讀見馬共在歷史中被摺疊的生命紀錄,以及解散後的歸屬問題。這一份梳理是細密、切身的,也能從其中窺見海凡主體介入與倫理立場。賀淑芳以《蛻》處理513敏感課題,縱然513事件至今仍是國家禁忌,賀淑芳卻能找尋一個出口,讓小說“不只是”停留在歷史現場,並在“實”與“虛”之間處理傷痕。難得的是,即便在面對真實資料上斷裂、不清楚的部分,賀淑芳選擇不去強硬地填補缺失的記憶,而是尊重那層“空白”。張貴興的《鱷眼晨曦》則將婆羅洲雨林擺在一個地球史上,以跨地域/跨時空/跨物種文明/跨宇宙進程去大幅度書寫跨世紀的婆羅洲。
2023年的馬華長篇小說既“召喚歷史”也“反思歷史”,更是挑戰主流官方論述、挑戰傳統史觀,也考驗作家觸及歷史的力道與筆調。作為讀者,我們不能先入為主地過度期待小說能真正處理歷史。但我們可以從作家的書寫關懷出發,再以他們各自流動的個人經驗與田調集結,聆聽他們以“在野之姿”為被壓迫者留下紀錄,為被遺忘者發聲。這些文字確實充滿國族創痛,但也正是當代馬來西亞亟需的一個反思歷史視角。
(作者按:若想閱讀歷史以外,也許可以來點科幻小說——張草充滿野心且龐大的科幻世界版圖 《末世三部曲》!)
王晉恆 / 這塊土地,那片天空
去年仍是馬華文壇收穫豐碩的一年,我想以“過去與未來”這兩大方向回顧2023年的文學出版品。
前輩作家繼續深耕本土題材。陳政欣《武吉演義》以演義(Romance)的體裁書寫從日本戰敗的1945年8月15日至馬來半島進入“緊急狀態”前,那一段較鮮為人知的歷史空窗期。小說揭示了該時期被分為三大類的華人社會,讀者從小說角色的“小敘述“(petit narratives)瞭解建國前的政治生態和架構。
賀淑芳的長篇小說《蛻》亦以小人物的視角,替讀者還原官方敘事以外的真相。作者拒絕“只奏和諧之音”,相信“有些壞記憶或黑暗記憶,也許就是那條不和諧的歌弦,終有一日,卻可和往昔連結起來。”同年,張吉安導演推出電影《五月雪》,同樣以513事件為題材,吸引國內外藝文圈關注這個在馬來西亞被視為禁忌的歷史傷痕。另,張貴興的《鱷眼晨曦》再度引領讀者深入幽暗潮溼的婆羅洲叢林,於紙頁經歷這座世界第三大島上的傳說、往事和幻術。海凡則為讀者交出第一本長篇小說《雨林的背影》,細緻刻畫馬共人對革命的追憶與情感。
◢科幻解決當代的無力感
2023年,ChatGPT蔚為風潮,藝術創作者包括作家集體面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存在危機。當代人的無力感,似乎只有科幻才能解決。繼2022年龔萬輝的《人工少女》,今年周若濤和牛油小生分別推出《蒙面戰紀》和《那些進化了的,以及……》。前者所處理的題材甚至已經無關乎“馬華”,轉而關心遠方另一座城市和整個宇宙的未來。後者則寫人類憂傷的異化(退化?)過程,全書黑色幽默、反烏托邦、荒誕主義的意味甚濃。同年,張草亦完成了鴻篇鉅製的“末世三部曲”。他們賦予科幻此一類型文學以深度和厚度,拓展現世的更多可能。
這一年,不少我輩同儕出了第一本書。“元宇宙”組合(梁馨元、陳凱宇、胡玖洲)的寫作方向關心情慾和身體、蔡曉玲的散文集《洞》折射當代女性的處境……在這塊日趨保守的土地,我們需要更多元的音聲,其中包括馬華第一本有聲詩刊《口口詩刊》今年推出第二期,題為“酷兒與流動”,實驗詩的呈現形式和突破作品的選材。
馬華文壇正處過去與未來的時光夾縫,我們腳踩這塊受傷的土地,仰望澄明的天空,在對未知的期盼中,繼續砥礪前進。
葉福炎 / 罕見的出版奇蹟
包括文學與非文學類(含修訂版、再版)、雜誌書、有聲書以及電子書,2023年的華語出版共計130種有餘。不論數量及種類都略有成長之餘,出版現象也別於過往,值得留意。
在文學類中,馬華出版品跨地域的出版已進入常態。除了臺灣出版,黎紫書、張貴興、範俊奇等馬華作家,因其優秀作品陸續獲得華語市場的關注,開始有了中國版。另一方面,今年也出現了不少經典作品如黎紫書《野菩薩》與《告別的年代》、鍾怡雯《垂釣睡眠》的再版,也是相當罕見的情況。
◢長篇小說變多了!
另一方面,今年的馬華長篇小說奇蹟般大幅增加,分別來自於張貴興《鱷眼晨曦》、海凡《雨林的背影》、陳政欣《武吉演義》、馬侖《新冠疫情淚花飄》、碧澄《多事之秋》以及賀淑芳《蛻》的創作,而他們剛好各別處理不同時期的馬來(西)亞——從帝國殖民時期到當代的新冠疫情,橫跨了相當長時段的歷史軌跡。在長篇小說的包圍中,其實也有不少新秀作家皆端出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陳凱宇《深夜拾荒手記》、梁馨元《我吞下一顆發燙的黑曜石》、王晉恆《時光幽谷》、胡玖洲《我們在房裡看A片》、蔡曉玲《洞》,值得關注。
在非文學類的書籍中,陳然致《逝者的證詞》可說是近年來的出版奇蹟,目前已來到7刷。不過,綜觀這類別的出版品,依舊能見其仰賴的是學者與文學工作者的成果積累,仍然缺少由出版社主導的出版計劃,唯獨由大將出版的《舉手:公民參與的初步提問》是少數例外。雖然如此,不過圍繞在地方、社會及認同的課題上,也有讓人為之眼前一亮的出版品,如蕭永龍《南洋書話》、吳佳翰《誰是“沙巴之子”?》以及柯嘉遜《馬來西亞人的困境》,皆是佳作。
此外,蘇添益《大自然大智慧》和陳奕龍《歲月吼聲》——這兩本攝影文集分別以鏡頭記錄馬來西亞的雨林與大自然以及人民在都市抗爭的街頭運動,不僅在本地出版市場上相當罕見,也特別具有社會意義。希望這一類型的書籍能夠獲得更多讀者的關注。最後,在報刊、雜誌逐漸凋零的年代中,紅蜻蜓出版社以不同形式的創作內容,創刊雜誌書《讀一點》。這一逆勢突圍的出版顯得難能可貴,期許能夠長久經營下去。
相關文章:
【讀家選書(上):文學類】2023年讀家選書,出爐!
【讀家選書(中):非文學類】2023年讀家選書,出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