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条件与情况。一些人的价值观可能无法复制在其他人身上,一些人的作风也可能无法作为其他人的参考。
这标题动感吗?够激励吗?坦白说,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说很有吸睛度。对企业,特别是奢侈品行业来说,这句话带有满满的吸金度。
ADVERTISEMENT
我们活在世上,有时候难免会想买自己喜欢却又不至于是生活必需品的东西。有钱的时候那还好,顶多是买了再说。在缺钱的时候,我们就卡到了感性与理性之间。感性的人较难放下消费伴随的满足感。这个时候,如果找到个理由,卡就刷下去了。
用钱来燃烧青春,这看似鸡汤文的两句话对一些人来说,虽然浪漫,但毒性很强。今天,若你有足够的收入或存款来购买预料以外的产品,那这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能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贯彻享乐主义,那没问题,商家也很欢迎你。
但若你没有多余的钱,也不能降低现有的开销,那你最好是别相信这句话。毕竟,你的人生不会过了青春之后就结束。
偏偏,踏入中年,各种开销才开始接踵而来。这样子的消费态度,得不偿失。在利益上,商家是稳稳的赚了钱,但顾客却得背负债务。而且债务换来的物质满足感不会维持得太久,因为满足感很快的就会被各种烦恼所取代。
当然,我也不是说以前的人就没用钱来感受青春的情况。攀比、互相影响,还有物质同化,在文明社会中一直存在。只是,当时不如现在这么严重。
在网络时代之前,超额消费的情况并不常见。没了网络,人们很大程度的被局限在各自的社会阶层里。所以,人们的消费观,会非常相似于他们所处于的社会阶层。所以,你在当年可以很大声的喊:别问东西多少钱,问问青春剩几年。因为,你借以感受青春的物质,都来自于你所身在的社会阶层里。
而在当下的网络时代里,社交软件不只挣脱了地理约束,更突破社会阶层的无形隔膜。人们更容易的接触到各社会阶层,也看到不同社会阶层里的物质享受。所以,你若现在大喊:别问东西多少钱,问问青春剩几年,大家都会看向超越他们消费能力的各种东西。
为什么呢?在消费行为学里有着关于这情况的一段诠释:富人不常到穷人区里买东西,而穷人却喜欢在富人区里消费。富人与穷人间的鸿沟,在当时很大程度的压制了穷人买贵货的趋势。
而在这年代,大家都有权利买贵货,不管是不是买得起。人们借以感受青春的物质价格经常超过人们的收入水平。若真要这样子去感受青春,经济状况迟早出问题。
事实上,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条件与情况。一些人的价值观可能无法复制在其他人身上,一些人的作风也可能无法作为其他人的参考。
你看,燃烧青春有很多方式,没必要贪一时之快而欠一身的债。若你没太多存款,收入也是刚刚好,那你最好别相信这标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