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9日訊)他們不分膚色,為孤兒生命染上繽紛的色彩;他們不分種族,在人們心中播下愛心的種子。
由林麗澐發起的“生命的彩虹”慈善運動,今年已經邁入第17屆,期間圓了無數兒童的小小心願。無論是來自穆斯林孤兒院、華人兒童之家,還是福利組織裡的印裔小朋友,都是他們的幫助對象。
而伸出援手的志願者和捐獻者,同樣來自不同種族。為了促進各族群體之間更多交流,林麗澐甚至立下規矩,嚴禁各族參與者分成“楚河漢界”,反之應該同心協力,共同為弱勢群體謀福祉。
林麗澐:打破捐獻者種族界限
“生命的彩虹”慈善運動於2007年推出,旨在提高被邊緣化兒童的生活水平,讓這些弱勢孩童寫下願望清單後,再幫他們圓夢。
生命的彩虹分為7個小組,分別是藍、橙、金、綠、黃、紅、紫色絲帶活動,每項絲帶活動帶領大家幫助在不同領域的受苦孩子。
林麗澐坦言,數年前的活動可說是“界限分明”,巫裔捐獻者只捐給馬來孤兒院,印裔捐獻者僅負責印裔孤兒,華裔捐獻者也只為華人孤兒提供幫助。
“後來我們就發現到這個問題,所以就叫華裔捐獻者負責巫裔弱勢群體,巫裔志願者則去幫助華裔等,慢慢地大家就習慣了。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來做志願者的穆斯林學生會帶著華裔孩童,華人捐獻者會負責滿足巫裔孤兒的願望,讓人感到很溫馨。”
提倡各種族和諧共處
2023年第17屆生命的彩虹金絲帶兒童圓夢活動1月6日在KL Gateway購物中心舉行,涉及孤兒院有10家,志願者則來自國內12所大專院校。
現場也進行禮物捐贈移交儀式,為約230名兒童和身障群體實現願望清單。
林麗澐主持圓夢活動後,接受《星洲日報》採訪時指出,馬來西亞由不同種族組成,大家都相互尊重,無需區分你我。
“我們從小都是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不會特意去區分什麼種族,這些都是政客搞出來的東西。”
她說,自己的活動就是要提倡不同種族和諧共處,要是團隊出現區分種族的現象,那她必定會毫不猶豫地訓斥和更正這種行為。
輔導孩童走出疫後陰霾
自2007年以來,“生命的彩虹”慈善運動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對林麗澐來說,今年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孩童和青少年在疫情後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找來輔導員,在活動現場給予心理健康篩查。”
林麗澐說,去年他們招來很多心理醫生,但亞洲人似乎都不太想看心理醫生,以免被投來異樣眼光。
“今年我們就汲取經驗,找輔導員參與活動,然後通過玩遊戲的方式,找出孩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活動過後,我們就會坐下來談。這些輔導員都非常好人,他們會親自到孤兒院提供幫助,我們團隊則會從旁協助。”
須正視冠病遺孤心理問題
冠病疫情後,原本雙親健在的青少年,一夕之間變成孤兒,難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林麗澐認為,政府必須嚴正看待相關課題。
“他們失去雙親後,有可能會住進孤兒院,有些則有可能去親戚家,這肯定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試想想,十幾歲的孩子有很高的自尊心,忽然間沒有父母,整個家庭支離破碎,難免會產生叛逆之心,進而被旁人孤立。“
她說,這些青少年越被身邊人孤立,性格就會越古怪,長久以來就會形成社會問題,捐獻者有時也無法理解這些孩子的行為。
“我看到一些捐獻者探訪孤兒院後,在臉書發文指出一些小孩的不是,可是他們沒有理解背後的原因,其實這些政府都應該去處理。”
盼擬政策鼓勵更多人伸援
除了心理健康問題,很多孤兒院在冠病疫情後也面臨失去贊助商的困境。對此,林麗澐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著手幫助這些弱勢群體。
“比如說,本來他們是有贊助商負責三餐,現在贊助都變得斷斷續續,或者直接消失。
“如果只是靠民間團體在捐,那要捐到何時?疫情過後很多家庭都面臨經濟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政府應該採取一些措施。”
她指出,如今社會上有很多真真假假的求助案例,若政府沒有制定具體政策,捐獻者在難以分辨的情況下,就會猶豫是否要伸出援手。
“想要捐獻的人會感到害怕,因為他們不懂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政府願意制定一些措施,與相關團體和個人商量和對話,那我們就能改善這種情況,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受惠。”
送禮圓夢教導孩子要感恩
無論是接受禮物的孤兒,還是熱心相助的志願者,“生命的彩虹”是一場圓夢活動,也是一場教育活動。
林麗澐笑言,小孩子都比較善變,可能今天要玩具車,明天就換成鞋子,甚至會指定要特定品牌的運動鞋。
“舉例說,小孩會說他要Adidas的運動鞋,我們的工作人員就會教育說:你現在還不會賺錢,人家給你什麼你就拿。”
至於志願者方面,林麗澐說,她會讓他們通過這場活動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比如是否在平日裡待人接物都不習慣說“謝謝”。
“我會跟志願者們說,孩子拿禮物的時候,如果不說謝謝就不給他們。這時候這些大學生志願者們就會思考,平時他們是不是也沒有說謝謝,但現在卻有責任教導孩子要感恩,這也是一種教育。”
“生命的彩虹”堅持三不原則
距離發起“生命的彩虹”活動,至今已有17個年頭,林麗澐始終堅持三大原則:不對外籌款、不用活動或小孩做商業宣傳、不可以有紅地毯提供特別待遇。
“你要去孤兒院做宣傳或捐錢,沒有任何問題,但在我這個平臺是不接受的,也不會給予任何人特別待遇。
“來到這邊,你只有2種身分,一是捐獻者,二是志願者。如果你不願意的話,那我不需要你,小孩子已經很苦了,我們不想他們被其他人利用做宣傳。”
她也強調,捐獻者必須親自把禮物帶來活動現場,讓小孩看到他們的模樣,記在心裡。
“老實說,如果你不把禮物帶來,我們也可以自己捐。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心思把全部孩子都叫過來呢?我們就是教他們要感恩。”
自豪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回顧一路以來的旅程,林麗澐心中充滿感激和自豪。
“17年前,一小撮人懷著共同的信念和願景聚到一起,旨在為被邊緣化和不幸的孩子帶來改變,同時為社區帶來積極的影響。”
她說,無論是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援,還是開展教育和宣傳活動,他們的舉措影響無數兒童和青少年的生活。
“這不僅是數字和數據,還是社區的相互聯繫和尊重,我們已經看到有人克服逆境、孩子得到他們應有的關注,並在絕望中找到希望。這些都在提醒著我們為什麼要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她感謝一直以來任勞任怨的志願者和團隊成員,沒有他們的不懈努力,就不會有今日的成果。
“儘管未來會面對未知的挑戰,但我們始終堅守使命。我們可以共同為有需要的群體,創造一個更光明的未來,讓我們一起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10家受惠的孤兒院或福利組織 |
1. Telaga Kasih Nur Muhammad孤兒院 |
2. 雪隆文華福利會兒童之家 |
3. 吉隆坡和平之家兒童福利組織 |
4. 三一社區兒童之家 |
5. Sweet Care福利協會 |
6. Kirtash殘障兒童收容中心 |
7. 雪蘭莪蕉賴特殊人士協會 |
8. 善愛殘障兒童老人協會 |
9. 吉隆坡特殊人士福利組織 |
10. 曇華苑 |
12家志願參與的大學 |
1. 博特拉大學 |
2. 瑪莎大學 |
3. 吉隆坡大學 |
4. 國立大學 |
5. UCSI大學 |
6. 拉曼大學 |
7. 英迪國際大學 |
8. 雙威大學 |
9. 精英大學 |
10. 泰萊大學 |
11. 馬來亞大學 |
12. 世紀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