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5:11pm 10/01/2024

焦点

水灾

气候变迁

抗灾

水灾应变

水灾72小时紧急包

水灾应急

【水災應變/02】不能改變的自然規律:雨水落下要有去處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林明辉

水災是我國時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民眾的防災意識跟不上氣候變遷。環境專家認為,不單是政府,人人都必須對水災負責,尤其是確保溝渠隨時乾淨。溝渠的功能不是丟廢水,而是用來排出雨水,GEC護河項目經理卡利塔薩姆博士坦言,這個簡單的道理卻並非人人都懂。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陳星彤
攝影:本報 林明輝

早前,大馬氣象局預測此次的東北季候風季節,將導致國內更多地區飽受水災之苦。根據我國水利灌溉局(JPS)發佈的名單中,全國5496個地點列為水災熱點區,在這之中761個地區位於大馬半島西海岸。這意味著,此前不曾出現水災的地區,如今也面臨水患風險。

水災特工隊負責人卡利塔薩姆坦言,即便這一年間,他陪伴去年深受災情影響、居住在中馬水災熱點地區的民眾,為水災來襲部署,但他認為民眾尚未準備好,“隨著雨季來臨,他們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而他也不諱言指出,水災是大馬隨時會發生的自然災害,但政府卻不曾著重教育民眾關於水災應變的知識。

水災教育應從小做起,馬來西亞起步晚了嗎?

卡利塔薩姆以日本和臺灣為例,兩地小孩打從幼兒園就接受地震演習,因此在災害襲來,兒童也清楚下一步該怎麼做,“但在馬來西亞的教育中,卻不曾有過水災演習,印象中只有火災演習。”

卡利塔薩姆帶領水災特工隊,從事水災準備宣導工作來六年,惟他感嘆我國民眾對水災醒覺仍有許多不足。

當詢及卡利塔薩姆會否走入校園,傳授孩童水災相關知識,卡利塔薩姆直言等不及了。他說:“若教育小朋友,等他們長大還需要至少30年,但現在水災災害已經迫在眉睫了。”所以,他們才決定走入社區、手把手教會民眾如何佈置災前準備,喚醒成人對水災的警惕心。

水災準備,靠自己很重要

“部分民眾不理解,為什麼不是政府,而是他們要準備那麼多?”卡利塔薩姆分享走入社區的經驗,如是說道。

向社區宣導水災知識,是個長期的工程,雖然卡利塔薩姆帶領的非政府組織“水災特工隊”,常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但他透露這並非最大阻礙,民眾無法理性思考才是問題,“他們認為所有防災工作都應該由政府籌備。”但卡利塔薩姆卻有不一樣的看法,他坦言如今天氣變化莫測,一切都說不準,“若你住的地方是水災熱點地區,政府的介入是無法阻止水災發生。”

因此,才有了針對社區的“應對水災醒覺與方法”宣導工作。卡利塔薩姆認為,成人都得負起責任,好比家長在日常中必須向孩子宣導水災知識,“生命失去了不會回來,父母愛孩子就要為他們的生命負責。”

卡利塔薩姆帶領水災特工隊,走入社區宣導水災醒覺運動,他認為鄰里間缺乏溝通是最大的問題。

他不否認政府在水災應變上,扮演重要角色。只不過,過度發展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當局無法立即止血、避免水災發生。唯有政府和社區一起出力、集思廣益,思考如何將水災造成的傷害和損失降至最低。

盼民眾理解自然規律──水需要空間

卡利塔薩姆希望大眾理解一個概念,即:水需要空間(Water need Space)。他解釋這裡的“水”指的是“雨水”;而雨水降落流入池塘、河流和海洋,這就是它們所需的“空間”。

現今,發展商選擇將這些自然空間用沙石填平,只為了打造住宅區和商圈。同時,大規模的森林砍伐讓人類失去“天然圍牆”。當下起滂沱大雨,從高山往下流的水流失去緩衝空間,最終導致山洪暴發。

他舉例稱,住在森林附近的居民會投訴猴子入侵家園,他反問:“森林不就是猴子的家嗎?降落的雨水可以去哪裡?不就到了你我的家以及高速公路,這些原本屬於它們的空間。”

在觀察城鎮後,社區委員會制災害圖分給民眾。圖為災害圖範本。(圖片:受訪者提供)

裝雨水乃溝渠的真用途

談到這裡,可想而知用作排水的溝渠對一個社區的重要。卡利塔薩姆分享,“在我們這有個說法,溝渠是河流的動脈。”他認為,大眾在照顧大自然、愛護河流前,首先必須先學會對社區的溝渠負責。

“溝渠的功能不是丟廢水,是容納且排出雨水。”卡利塔薩姆表示,即便受教育的民眾都極有可能不懂此 “真相”,所以溝渠阻塞的現象隨處可見。他認為保護河流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參與一年一次的淨灘運動,“你真的愛河流,就去清理溝渠,這也是照顧環境的一環。”

對於水災的預防和管理,他一而再地灌輸民眾必須學會對環境負責。“請相信,只有我們才是問題的解方,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忙。”卡利塔薩姆認為隨處可見的垃圾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有垃圾桶存在,但亂丟垃圾的人依舊不減。”

“那麼要成為問題,還是問題的解方,交給大家來選擇吧。”他說。(原稿上傳於17/11/2022)

延伸閱讀:

【水災應變/01】水災來了,兩個救命包不能少!

相關稿件:

【氣候變遷與你我/02】對應氣候變化機制不是公式123 因地制宜為上

【糧食安全/01】吃不起!糧食安全哪裡不安全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