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11/01/2024

环保

微气候分析

韧性城市

防灾知识

防灾指南

城市规划

垃圾管理

防灾准备

防灾

气候变迁

乱丢垃圾

污染

焦点

塑料垃圾

【防灾准备/02】减塑防堵很重要 不乱丢垃圾已帮忙防灾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蔡伟传、陈世伟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合理的有助于加强城市的韧性。

ADVERTISEMENT

为了应付风灾、为城市降温,许多四季或风灾高发区的国家和地区在决定开发某个地方之前会进行,且在审批时会关注此分析结果。

何谓“微气候分析”?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蔡伟传、陈世伟

前市议员丁杰隆介绍,所谓的“微气候分析”是评估当地的气候环境,包括通风、采光、降雨量;附近有没有自然河流、沟渠,然后河流的水位,在极端的时候会有多高,干旱时候如何?

“微气候也包括附近的自然资源,有无绿肺、树木?再来是还会评估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周遭附近有无一些特殊的动物、鱼类,或是受保护动物,若有,该如何照顾和保护?

“或者是说原本这一块地附近有一条河流,河里有生物有鱼,我怎样确保这个发展工程不影响到它们的生存或不受?”

另外,还有当地的空气素质分析以及房子的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是重中之重,每一栋楼的高度;有无窗口;如果人在楼里生活,附近有没有走廊?走廊是否可以衔接到公共交通?

人站在走廊是否觉得热还是冷?有没有日照?白天和夜晚的照明如何?整体环境是否安全?

若感觉到热,便要种树、植被、遮雨棚降低温度,也要避免不通风造成的都市热岛效应。

“新加坡、香港的城市经过这样的分析设计,所以你在公共组屋附近走路,从公共交通站走到公共组屋,你会觉得比较安全、舒适,没有那么热。这其实并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我们城市规划跟建筑师经过很多分析的产物。”

发展商转嫁成本给政府

随后,他出示一张照片辅助讲解道,这两栋楼并排的公寓必然会有部分房子的通风、采光被牺牲,又有部分房子的风特别大、特别晒,这显然没有经过微气候分析。

尽管公共交通渐渐完善,为什么有车一族仍不愿走路到车站乘搭公共交通?原因无他,时而太阳曝晒时而瓢泼大雨,住宅与车站之间没有遮蔽处,大大减低民众的意愿。

他叹道,种植、修建公共区域的植物是市政局的责任,假设树木倒塌造成财物损失,要由市议会理赔,于是为了节省预算,与其经常维护,不如一劳永逸,干脆砍光树木。

“对他们来讲是干净了,但是对整个环境来讲,环境温度一定会增加。”

丁杰隆解释,为了应付风灾、为城市降温,许多四季或风灾高发区的国家和地区在决定开发某个地方之前会进行微气候分析,且在审批时会关注此分析结果。

另外,他认为政府可以设置一项条款,批准开发项目前,要求发展商必须符合设计准则如通风采光、衔接到公共交通车站的走廊、固定的公园、防洪池,尤其是大型发展商,必须保留自然湖泊或人造蓄水池。

“平日能打造成休闲公园,当大雨或强降雨时,这些湖泊、蓄水池可暂时将雨水储存起来。”

而现在的发展商只是建造房子,将水排到附近的大沟渠,至于排水量大不大、速度快不快,则完全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以内。

“问题在于原本这块地可用来蓄水,但是政府批准发展商建造屋子,建完屋子后又把水排到大沟渠,大沟渠负荷不了,最后造成淹水或需要拓宽沟渠,就又变成政府的成本。”

无论是城市规划、地景(也可称为景观)、建筑、工程,至今的技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那为何同样的技术通用于世界各地,但每个地区的发展程度却各有不同?

无外乎政治的意愿和因素:

(一)领导人的判断

(二)资源的分配和预算,并且是否善用

(三)即便有预算,是否有效去处理好?

这是他在学校里所学,再经过政府体制和私人企业实践后得出的经验。

法律要与时俱进,得当

绿色和平高级项目经理邓晓璇提到,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虽然发起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需负很大的责任,但是作为小国的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保护人民的权益。

除了城市规划,司法改革也很重要。

她说,该组织要求政府制定一条气候变化法令,让各个部门在一个明确的法律框架里进行减排、减碳等工作。

“他们建一座建筑物说要减少碳排放量,可是背后没有相关计算法;国家的目标又是什么?每一个领域的目标是什么?规定、处罚要详细列出来。”

邓晓璇指出,在全球其他国家会要求厂家回收自己产品的垃圾,我国尚未有此要求。

她强调,法律应该要与时俱进,因为已经跟不上如今的气候变化速度。

“近几年很多次水灾,都是在短短几小时内下了一个月或两个月的雨,但很多法律还停留在70年代、殖民时期。即便是最近修正的1974年环境素质法令,也不是为了,只是提高罚款来管制污染,而非针对生产链、商业模式、垃圾管理等等问题。”

她指出,在全球其他国家会要求厂家回收自己产品的垃圾,我们曾经也是如此。回想一下我们童年时,用玻璃瓶喝完饮料后,玻璃瓶就还给店家,店家收集起来再交还给厂家,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和延续,反而以塑料瓶和铝罐取而代之。

铝罐的材质决定了它的回收价值,因此“污染大军”少见其踪影,不可降解的塑料瓶、塑料袋成了堵塞沟渠的“主力军”。

欸,现在许多商场或住宅区不也设置垃圾分类吗?塑料不就是可回收的垃圾之一吗?

她叹道,实际上多数塑料回收厂只回收1号、2号塑料瓶,一些回收厂回收5号塑料瓶,除却一线至三线城市,其余地方均没有回收机制。

“为什么塑料会变成全球危机?因为你以为已经回收了的塑料,其实只能循环一至两次,最后还是无可避免变成垃圾,无法进入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所以我们希望能减产,2040年减少75%。雨量已经这么多了,可以一天内下两个月的雨,我们还在用这些东西去堵塞水沟、河流?而你完全不做任何东西,你还要让它继续生产?”

然而,塑料厂与石化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我国更有逾1300家塑料厂,政府对于塑料减产的态度暧昧不明。

“全球承诺协谈全面的塑料公约,一百七十多个国家一起讲要怎样减少塑料生产,可是我国的政府代表,他们不赞成减少生产,他们只是说要怎样拿出塑料里面有毒的物质。”

塑料往往是堵塞水沟,导致强降雨时来不及排水,进而造成水灾的“元凶”之一。

垃圾阻排水,不就是帮忙

若你习惯在社交媒体上阅读新闻,我想可能曾看到过两则类似的新闻:滂沱大雨造成闪电水灾,外卖员、交警冒雨清理沟渠的垃圾以加速排水。

垃圾处理不当导致沟渠堵塞是常态,寻常时候可能影响不大,可是当极端气候带来大量的雨水时,其危害显而易见。原本的沟渠可能勉强负荷,但人们随手丢弃的垃圾流到沟渠,其中占比最大,让本就不宽裕的排水量雪上加霜。

无论是从城市规划、法律的推动,似乎已经超出我们平民百姓的能力范围,但是尽量不使用塑料制品,且将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其实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乐而不为?

相关稿件:

【防灾准备/01】打造韧性城市 化抵抗为承受抗灾
【Tanah Air水土治理/03】垃圾岛 马来西亚被污染的缩影
【减碳赛黄金/02】垃圾非垃圾 再生能源靠它转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