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互為最大也是最好的經貿,而在文化上,中國與東南亞的友好關係更是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以及東南亞的室利佛逝(Srivijaya)王朝和馬六甲王朝時代。
報道:傅思敏
ADVERTISEMENT
攝影:黃安健
中國與東盟互為最大也是最好的經貿,而在文化上,中國與東南亞的友好關係更是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以及東南亞的室利佛逝(Srivijaya)王朝和馬六甲王朝時代。
國會上議員拿督斯里阿旺沙裡彥指出,中國古籍記載了唐朝與室利佛逝在語文、風俗、貿易、佛教方面的關係;而中國與東南亞馬來世界的關係更是在明朝時期達到了頂峰,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曾派遣使節並建立了中國與馬來世界的外交關係。
他表示,儘管馬來西亞是在1974年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但從歷史上可以發現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與中國從多個世紀以前就已經存在著良好的關係。
他在一項由新紀元大學學院主辦的“伊斯蘭、馬來與中華文明在東南亞的交融”研討會上,針對馬來-中華文明在社會文化和宗教領域的關係發表主題演講時,這樣表示。
談笑:首本雙語字典由中國人校正
而在該研討會的其中一場論壇上,中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談笑教授也表示,中國與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的關係源遠流長,因為從漢朝開始,中國就派出使節前往東南亞。
該論壇的主題為“邁向東南亞與中國新型文明關係”。談笑教授說:“在唐朝,很多中國人移民到東南亞。在明朝,鄭和曾7次下西洋併到馬六甲。更重要的是,世界上第一本馬來語、漢語雙語字典是在明朝由一名中國人——楊林所校正的。
“這些都是可以證明兩國關係自古以來相當密切的重要證據。”
中國教授馬來語至少80年
而在現代,他指出,中國教授馬來語的歷史已有至少80年之久。這是因為在1942年,即第二世界大戰之時,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曾在雲南呈貢建立一所教授外語的機構,馬來語就是該機構教授的外語之一。
“這顯示了中國非常重視與馬來世界的關係。”
馬來語在中發展蓬勃致師資不足
他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些教師被調往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因此成為第一所設立馬來語課程的大學,並在此課程下教授馬來語和印尼語。而首個馬來西亞馬來語專業則是由吳宗玉教授成立。至於在最近,談笑透露,在今年9月,吉林外國語大學也新開設了馬來語專業。
談笑說,馬來語在中國的傳授已有4至5代,但馬來語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也令當地面對師資問題,因此他希望能與新紀元大學學院合作,以解決師資不足問題。
蘇曼託:雙邊人口近20億 潛力巨大
來自印尼、目前在沙地阿拉伯法赫德國王石油與礦業大學任教的人類文化學副教授蘇曼託博士指出,東南亞與中國的關係無論是從政治、經濟或文化方面,都是根深蒂固的,而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文化資本,應被髮展和深化。
他在題為“邁向東南亞與中國新型文明關係”的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說,單單是從人口來看,就可以看到中國與東盟的巨大潛力。
“若把東南亞和中國人口相加,就有將近20億人。這佔全球80億人口的約20至25%。”
他指出,這樣龐大的人口在成為中國與東盟文化對話的橋樑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在經濟方面,他表示,自2009年以來,中國是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額也比中國與歐盟、中國與美國還要多,因此在貿易、經濟和商業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
從多元宗教角度建立新文明關係
此外,他也指出了宗教在促進東南亞與中國新型文明關係的潛力。這是因為根據觀察,東盟各國在宗教信仰上都極為虔誠,因此若要建立文明對話,宗教作為一個橋樑、媒介和工具是極具戰略意義的。
他說,東盟各國有著不一樣的宗教,如印尼、馬來西亞、汶萊是以伊斯蘭為主,菲律賓和東帝汶以天主教為主,其他一些國家以佛教為主,同時興都教在部分地區也是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因此若想建立新型文明關係,應從東盟的宗教多樣性的角度來看。
他舉例,若要與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建立文明關係,伊斯蘭會是一個有效的橋樑,但這不適用於其他國家如菲律賓和東帝汶。
他指出,在大部分時候,國際關係更強調外交、經濟和貿易,卻忽略了宗教也是國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東南亞地區而言,宗教作為媒介來建立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國際外交是非常重要的。”
他說,儘管中國是共產主義國家,但其人民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蘭、基督教,因此宗教在作為建立文明對話的媒介上具有巨大潛力。
深化文化外交消除誤解
他指出,東盟與中國應更重視文化外交,因為雙邊的人民對彼此仍存在著許多誤解。
他以印尼為例,許多印尼穆斯林在提起中國時只會想到共產主義,卻不瞭解中國當地也有包括穆斯林在內的宗教信徒。
“因此,在印尼,把伊斯蘭當作橋樑是非常具有潛力的。”
他說,若要促進東南亞與中國的相互尊重,需深化和加強文化外交,以消除東南亞與中國社會之間的誤解。
應互相尊重平等對話
他也指出,在建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相互尊重時,絕不能出現一國自以為高人一等並視另一國低人一等的情況。“這不是一個健康的對話。只有在雙方都處在同一個階級上,而不是上下級時,才會出現健康的對話。”
他強調,在建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對話時,應在真正平等的關係下進行,沒有高低之分。
他表示,每個國家都必須尊重各國的主權。
黃永寶:擴大文明對話讓小眾發聲
為了促進中國與東南亞的文明對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研究教授黃永寶建議,這樣的文明對話應被延伸和擴大至更多參與者,而不是僅限於高知識分子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我認為應該進一步擴大,以包括更多人和民間群體。”
她表示,把從之前的文明對話學習到的相關知識進行綜合、系統化和敘述化成一個文明對話的方法論,作為未來文化交流的實踐指南和模板,將可以很好地為交流與對話過程提供協助。
她的另一個建議則是在文明的大傘下留有空間,讓不只是伊斯蘭和儒教可以發聲,而是讓其他較小眾的聲音也能被聽到。
她指出,存在於東南亞的中華文化不僅僅只與儒家文化有關係,其他文化如基督文化也留下了足跡,因此在文明的大傘下,應留出空間讓更小眾的聲音能被聽到,並讓這些聲音參與到對話中。
亞歷山大:新文明關係促進文化民主化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宗教研究學院(伊斯蘭)講師兼學術編輯亞歷山大博士指出,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新文明關係將能夠扭轉西方國家多年來在其他國家的文化帝國主義,並重新強調傳統的價值觀,包括中華、伊斯蘭或其他東南亞。這樣一來,將能促使全球文化更加民主化,少數族群的文化也將能夠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
他表示,西方國家的文化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從根本上壓制其他生活方式;在過去200年,西方世界將其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及其看待世界的狹隘方式強加到其他國家上,彷彿這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
扭轉西方文化帝國主義
他指出,這些國家在過去都無法抗衡西方的這種做法,因為他們沒有經濟權力,也因為被殖民和地緣政治而被西方世界分裂開來。
他說,隨著中國在經濟上越來越先進和獨立,連帶著文化方面也更為獨立,中國現在很大程度地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必與西方世界保持一致;同時,東南亞也出現越來越多類似的情況,例如,馬來西亞在文化上越來越自信,這種情況在過去殖民時期和馬來西亞剛獨立時是難以想像的。
他指出,東南亞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有能力打破西方文化帝國主義,從而讓非西方文化可以重新確立其文化表達並用自己的方式來看待世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