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步入婚姻组织家庭,这样的里程碑,似乎是一般人极尽所能追求的“稳定”。
从哲学角度而言,“稳定”对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或是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ADVERTISEMENT
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难题,为之生为之死,他们如何以哲学的角度看待?
读哲学的人可能很难找到另一半——
A:“你为什么总是讲不通?”
B:“你就不可以一次说人话?”
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与中央大学哲学系的陈鸣诤与李晓云从大学相遇,一路相爱组织家庭;这对哲学夫妻,早已把哲学内化到日常相处。你以为读哲学的两人凑在一起就会更容易?因两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歧更是不分场合;唯问题来得快,去得也快,切换到“哲学mode”,往往更快讨论出一个所以然。
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难题,为之生为之死,他们如何以哲学的角度看待?李晓云说:“当我对世界以及人类种种事实了解更多之后,我的纠结也越来越少。”
婚姻=稳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如果你把爱情理解为激情,那么婚姻当然是坟墓,因为激情的天敌,婚姻几乎都有。它日复一日,稳定当然不可能给你很多刺激。”
李晓云继而说:“但因为我们不把爱情理解为激情。对于这个世界的事实有一些理解后,通过大脑科学、生物学,我们知道激情根本不长久。激情还是一个为繁衍所准备的工具,最长时间大概两年。为什么我们大脑两年之后就不再提供资源给激情?因为不需要了。”
了解了人类这个事实,我们不会对很多东西耿耿于怀;知识,是李晓云释怀的思想资源。
哲学夫妻陈鸣诤与李晓云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情感模式,那就是互相陪伴。夜晚,他们坐在客厅两角做着自己的事情,整个晚上即使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但会共同喝一壶热茶。
“互相陪伴的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心特别踏实。 我不需要他一直给我很多丰富的刺激,激情本来就是短暂的工具,当它在合适的时间点出现,我们可以享受它;当它消逝的时候,也不需太过介怀,我们可以转去享受其他没那幺多激情的感情模式。”李晓云说。
为什么人会迷恋稳定?
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步入婚姻组织家庭,这样的里程碑,似乎是一般人极尽所能追求的“稳定”。
然而陈鸣诤这样看:“我们追求稳定,但当你用‘迷恋’这个字眼时,它已经是一种过度的要求,可能它不需要这幺多。”
从哲学角度而言,“稳定”对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或是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充分条件:若是处在稳定的状态,恋情便能随之而生。
必要条件: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这个稳定的基础上;若失去了稳定的基础,两人的关系会变得脆弱继而断裂。
经过分析,陈鸣诤认为“稳定”在两个人的关系里是必要条件。为什幺?
“当一段热恋期的情侣关系不稳定,日常生活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追求。他们会透过很多努力尝试让这段关系稳定,导致可能没有心思顾及其他东西。人生不一定只有爱情,当有了稳定之后, 你可以进一步追求其他的人生目标。”
除了放纵或克制,还有什幺路可以走?
我们混乱的人生——陈鸣诤把它想像成一张编织网,由工作、友谊、爱情、家人等元素交织而成。
“所谓幸福,是这个编织网处于稳定的状态, 而不是常常处于波动,甚至断裂的状态。”
但人生总有那幺多十字路口需要抉择。我们想要的太多,能做的太少;当二选一都是死路,哲学如何帮我们找到第三可能?
一段关系里,你渴求它的稳定。但同时,这样的稳定无法满足你其他欲望,这时你给自己的选项或许即是:做自己(遵从自己的欲望?),抑或是被道德感战胜(克制自己的欲望?)
李晓云说:“我个人不认为这是二选一的项目,除了放纵与克制,还有第三可能。”
即是了解这个世界是怎幺一回事。“了解这些事实之后,你就知道很多东西只是自然倾向。欲求不满很自然,激情很强烈但它太短暂;大脑对新鲜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你偶尔会觉得外面的诱惑好像不错。”
除了放纵或克制,第三条路是什幺?
“了解整个欲望的结构以及过程,看看是什幺机制导致欲望的出现,之后可以如何看待它。欲望出现时,你也不用去谴责自己,因为你不会把它当作真正的价值,只是一个自然现象。”
深入看待现象与结构, 便能将其解消,并且逃离挣扎。
为了满足短暂的新鲜感,人必须不断投入,“就像吃饭了不久就会开始饿,饿了又会想要吃,这是非常耗损的过程,因为你必须要一直煮饭,投入更多资源。”
陈鸣诤表示,一般人都会有反省的能力,觉察自己的得到与缺失。“对于没有的,我们自然会找东西来填补。”
而爱在什幺情况下变得脆弱?可能你找了错的东西来填补空洞的位置,他说。
哲学夫妻相处之道
在陈鸣诤与李晓云的生活中,哲学不只是一个工具,在需要时匆忙时拿出来使用,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很多东西自然运用着,早已内化在生活中。”
他们从大学时期便相遇,刚谈恋爱思想不成熟,哲学功底也半斤八两;结婚日久,他们慢慢懂得用哲学的讨论方式去解决问题。
爱情使人烦忧,李晓云说:“两个人都读哲学,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有主见的同时我肯定也有我的,甚至可以根据我的能力去评价他的主见。”分歧就像日常长出的藤蔓,问题来到眼前,他们早已习惯从一个“前哲学模式”切换到“哲学模式”。
“啪嗒”一声,哲学mode turned on 。
“有一次,陈老师对我有一个要求,而我认为他在限制我的自由,所以我们就产生了冲突。可是后来我们觉得,要解决问题一定得有标准。”李晓云回忆起说道。
好奇他们的讨论场合会是正经八百地对坐在客厅?还是书房?但分歧从不分场合出现。她想了想说:“我提出应该直接用举证责任来解决,提出要求的人应该负举证的责任(burden of proof),证明要求是合理的。”
往往分歧走向各持己见,“人要嘛就是开始有负面情绪,然后互相攻击,说一些不好的话;但进入哲学模式,是用论证来处理问题。”
他们都认同这是比较正统的方式,让每一次分歧化险为夷。“你现在可能讲不过我,那你就回去强化你的理由,否则就需要接受这个结果。”李晓云笑说。他们默契十足,不需解释更多;藏锋与露锋,在“前哲学模式”与“哲学模式”间转换自如。
理想爱情:先成就自己,再来彼此成就
什幺是理想爱情?李晓云看来:“是两个成就自己的人,结合在一起互相成就,两个人变得美好。”
而无论是成就自己,抑或是追寻幸福,在他们看来离不开“资源”。这生硬的字词如何与爱扯上了关系?“情感是一种资源,品格、思想都是一种资源。”
“我所得到的这些资源都会投入到我们的关系里,不只我自己受益,我也会让这个关系受益。”
在陈鸣诤看来,当一个人设定的人生目标较单薄,他的价值与信念的编织网即会非常薄弱。试把编织网看成舒适圈,唯有踏出去,才可以有其他追求。
“因而当你的编织网非常小,世界观自然也小。”所谓恐怖情人,他的世界里只有另一半,行为、想法、信念都以另一半为导向,很多两性关系之间的问题随之产生。
健康的关系在李晓云看来是先成就自己,累积资源,再来成就彼此。
李晓云的博士论文《什幺决定一个人的幸福——论个人幸福的基石》中就提出连叠理论,将价值定位为“可促进生命目的的资源”。她补充,“我对幸福的理解是,你的现在与未来要融贯且不冲突。”
用今天的努力,成就未来的自己
年轻人最怕被问:“未来想干嘛?”
人会感到迷茫,很多时候因看不见未来,并且觉得当下所做没有意义。“但是,当你相信现在努力获取的资源会被你带到下一个阶段,帮助你在未来累积更多的资源,那幺你的生命就会越来越丰富和美好,因为生命不是断裂的,我的现在对未来有所贡献。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价值,快乐的几率会比较大。”李晓云说。
“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是一个叙事的结构,只有处于这个越来越进步的过程中,你才会觉得我的生命有意义。”处于清醒的状态,即是在这个累积资源的过程中,你知道自己现在的努力对未来有何意义。
极力寻找的,或许便是意义;它不是片段的信念,而是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整合。
相关报道: 【哲学无用?/01】为什么生活总有一堆烦恼,那就让哲学帮你寻找答案! 【哲学无用?/03】这门科系太高冷太深奥……读哲学对人生有什么用? 延伸阅读: 【2.14爱情的模样/01】夫妻歌手♥伍家辉‧陈依依♥情歌里的爱情──有一种爱叫相守,有一种情叫成全 【2.14爱情的模样/02】知名编剧♥陈钰莹♥戏剧里的爱情──有一种爱叫浪漫,有一种情叫渴望 【2.14爱情的模样/03】资深编剧♥赖昌铭♥情人电影里的爱情──有一种爱地久天长,有一种情学会放手 【2.14爱情的模样/04】♥张集强‧洪美枫♥流动在音乐与建筑里的爱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