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找到一份好工作,步入婚姻組織家庭,這樣的里程碑,似乎是一般人極盡所能追求的“穩定”。
從哲學角度而言,“穩定”對於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 ,或是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ADVERTISEMENT
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難題,為之生為之死,他們如何以哲學的角度看待?
讀哲學的人可能很難找到另一半——
A:“你為什麼總是講不通?”
B:“你就不可以一次說人話?”
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與中央大學哲學系的陳鳴諍與李曉雲從大學相遇,一路相愛組織家庭;這對哲學夫妻,早已把哲學內化到日常相處。你以為讀哲學的兩人湊在一起就會更容易?因兩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分歧更是不分場合;唯問題來得快,去得也快,切換到“哲學mode”,往往更快討論出一個所以然。
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難題,為之生為之死,他們如何以哲學的角度看待?李曉雲說:“當我對世界以及人類種種事實瞭解更多之後,我的糾結也越來越少。”
婚姻=穩定?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如果你把愛情理解為激情,那麼婚姻當然是墳墓,因為激情的天敵,婚姻幾乎都有。它日復一日,穩定當然不可能給你很多刺激。”
李曉雲繼而說:“但因為我們不把愛情理解為激情。對於這個世界的事實有一些理解後,通過大腦科學、生物學,我們知道激情根本不長久。激情還是一個為繁衍所準備的工具,最長時間大概兩年。為什麼我們大腦兩年之後就不再提供資源給激情?因為不需要了。”
瞭解了人類這個事實,我們不會對很多東西耿耿於懷;知識,是李曉雲釋懷的思想資源。
哲學夫妻陳鳴諍與李曉雲之間存在一個重要的情感模式,那就是互相陪伴。夜晚,他們坐在客廳兩角做著自己的事情,整個晚上即使只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但會共同喝一壺熱茶。
“互相陪伴的這種感覺,會讓人覺得心特別踏實。 我不需要他一直給我很多豐富的刺激,激情本來就是短暫的工具,當它在合適的時間點出現,我們可以享受它;當它消逝的時候,也不需太過介懷,我們可以轉去享受其他沒那么多激情的感情模式。”李曉雲說。
為什麼人會迷戀穩定?
大學畢業,找到一份好工作,步入婚姻組織家庭,這樣的里程碑,似乎是一般人極盡所能追求的“穩定”。
然而陳鳴諍這樣看:“我們追求穩定,但當你用‘迷戀’這個字眼時,它已經是一種過度的要求,可能它不需要這么多。”
從哲學角度而言,“穩定”對於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充分條件、必要條件 ,或是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充分條件:若是處在穩定的狀態,戀情便能隨之而生。
必要條件: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必須建立在這個穩定的基礎上;若失去了穩定的基礎,兩人的關係會變得脆弱繼而斷裂。
經過分析,陳鳴諍認為“穩定”在兩個人的關係裡是必要條件。為什么?
“當一段熱戀期的情侶關係不穩定,日常生活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追求。他們會透過很多努力嘗試讓這段關係穩定,導致可能沒有心思顧及其他東西。人生不一定只有愛情,當有了穩定之後, 你可以進一步追求其他的人生目標。”
除了放縱或剋制,還有什么路可以走?
我們混亂的人生——陳鳴諍把它想像成一張編織網,由工作、友誼、愛情、家人等元素交織而成。
“所謂幸福,是這個編織網處於穩定的狀態, 而不是常常處於波動,甚至斷裂的狀態。”
但人生總有那么多十字路口需要抉擇。我們想要的太多,能做的太少;當二選一都是死路,哲學如何幫我們找到第三可能?
一段關係裡,你渴求它的穩定。但同時,這樣的穩定無法滿足你其他慾望,這時你給自己的選項或許即是:做自己(遵從自己的慾望?),抑或是被道德感戰勝(剋制自己的慾望?)
李曉雲說:“我個人不認為這是二選一的項目,除了放縱與剋制,還有第三可能。”
即是瞭解這個世界是怎么一回事。“瞭解這些事實之後,你就知道很多東西只是自然傾向。慾求不滿很自然,激情很強烈但它太短暫;大腦對新鮮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你偶爾會覺得外面的誘惑好像不錯。”
除了放縱或剋制,第三條路是什么?
“瞭解整個慾望的結構以及過程,看看是什么機制導致慾望的出現,之後可以如何看待它。慾望出現時,你也不用去譴責自己,因為你不會把它當作真正的價值,只是一個自然現象。”
深入看待現象與結構, 便能將其解消,並且逃離掙扎。
為了滿足短暫的新鮮感,人必須不斷投入,“就像吃飯了不久就會開始餓,餓了又會想要吃,這是非常耗損的過程,因為你必須要一直煮飯,投入更多資源。”
陳鳴諍表示,一般人都會有反省的能力,覺察自己的得到與缺失。“對於沒有的,我們自然會找東西來填補。”
而愛在什么情況下變得脆弱?可能你找了錯的東西來填補空洞的位置,他說。
哲學夫妻相處之道
在陳鳴諍與李曉雲的生活中,哲學不只是一個工具,在需要時匆忙時拿出來使用,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很多東西自然運用著,早已內化在生活中。”
他們從大學時期便相遇,剛談戀愛思想不成熟,哲學功底也半斤八兩;結婚日久,他們慢慢懂得用哲學的討論方式去解決問題。
愛情使人煩憂,李曉雲說:“兩個人都讀哲學,我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有主見的同時我肯定也有我的,甚至可以根據我的能力去評價他的主見。”分歧就像日常長出的藤蔓,問題來到眼前,他們早已習慣從一個“前哲學模式”切換到“哲學模式”。
“啪嗒”一聲,哲學mode turned on 。
“有一次,陳老師對我有一個要求,而我認為他在限制我的自由,所以我們就產生了衝突。可是後來我們覺得,要解決問題一定得有標準。”李曉雲回憶起說道。
好奇他們的討論場合會是正經八百地對坐在客廳?還是書房?但分歧從不分場合出現。她想了想說:“我提出應該直接用舉證責任來解決,提出要求的人應該負舉證的責任(burden of proof),證明要求是合理的。”
往往分歧走向各持己見,“人要嘛就是開始有負面情緒,然後互相攻擊,說一些不好的話;但進入哲學模式,是用論證來處理問題。”
他們都認同這是比較正統的方式,讓每一次分歧化險為夷。“你現在可能講不過我,那你就回去強化你的理由,否則就需要接受這個結果。”李曉雲笑說。他們默契十足,不需解釋更多;藏鋒與露鋒,在“前哲學模式”與“哲學模式”間轉換自如。
理想愛情:先成就自己,再來彼此成就
什么是理想愛情?李曉雲看來:“是兩個成就自己的人,結合在一起互相成就,兩個人變得美好。”
而無論是成就自己,抑或是追尋幸福,在他們看來離不開“資源”。這生硬的字詞如何與愛扯上了關係?“情感是一種資源,品格、思想都是一種資源。”
“我所得到的這些資源都會投入到我們的關係裡,不只我自己受益,我也會讓這個關係受益。”
在陳鳴諍看來,當一個人設定的人生目標較單薄,他的價值與信念的編織網即會非常薄弱。試把編織網看成舒適圈,唯有踏出去,才可以有其他追求。
“因而當你的編織網非常小,世界觀自然也小。”所謂恐怖情人,他的世界裡只有另一半,行為、想法、信念都以另一半為導向,很多兩性關係之間的問題隨之產生。
健康的關係在李曉雲看來是先成就自己,累積資源,再來成就彼此。
李曉雲的博士論文《什么決定一個人的幸福——論個人幸福的基石》中就提出連疊理論,將價值定位為“可促進生命目的的資源”。她補充,“我對幸福的理解是,你的現在與未來要融貫且不衝突。”
用今天的努力,成就未來的自己
年輕人最怕被問:“未來想幹嘛?”
人會感到迷茫,很多時候因看不見未來,並且覺得當下所做沒有意義。“但是,當你相信現在努力獲取的資源會被你帶到下一個階段,幫助你在未來累積更多的資源,那么你的生命就會越來越豐富和美好,因為生命不是斷裂的,我的現在對未來有所貢獻。以這樣的方式實現價值,快樂的幾率會比較大。”李曉雲說。
“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是一個敘事的結構,只有處於這個越來越進步的過程中,你才會覺得我的生命有意義。”處於清醒的狀態,即是在這個累積資源的過程中,你知道自己現在的努力對未來有何意義。
極力尋找的,或許便是意義;它不是片段的信念,而是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整合。
相關報道: 【哲學無用?/01】為什麼生活總有一堆煩惱,那就讓哲學幫你尋找答案! 【哲學無用?/03】這門科系太高冷太深奧……讀哲學對人生有什麼用? 延伸閱讀: 【2.14愛情的模樣/01】夫妻歌手♥伍家輝‧陳依依♥情歌裡的愛情──有一種愛叫相守,有一種情叫成全 【2.14愛情的模樣/02】知名編劇♥陳鈺瑩♥戲劇裡的愛情──有一種愛叫浪漫,有一種情叫渴望 【2.14愛情的模樣/03】資深編劇♥賴昌銘♥情人電影裡的愛情──有一種愛地久天長,有一種情學會放手 【2.14愛情的模樣/04】♥張集強‧洪美楓♥流動在音樂與建築裡的愛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