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是晏殊的〈蝶戀花〉。
ADVERTISEMENT
欄外菸霧籠罩,一邊菊花鬱郁含愁,另一邊蘭花沾露默默哭泣。秋風吹動羅幕,天氣輕寒,燕子雙雙飛去。明月不解離別苦,將微光斜入房中,破曉依舊不離開。昨夜蕭瑟西風吹凋綠樹,獨自登上高樓,望著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寄情書,可惜高山連綿,碧水無盡,不知思念的人落腳何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治學三境,將“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成第一境。既然是治學角度,解釋應當如此:努力是成功之母,途中偶遇挫折,卻不輕言放棄。登高遠眺,前路一覽無遺。有了大局觀,目標與方向明確後,更能執著前進。
以詞論詞,晏殊本意未必如此。王國維聯想力豐富,以小見大,將句子提升至另一層次。如此點撥,讓我對晏殊起了興趣。
晏殊有識見有謀略,屬將相之才,20歲不到進入權力中心,在經濟上沒遇過困境。他為人自律、溫文爾雅,雖當過宰相,言辭不會咄咄逼人。所留《珠玉詞》,詠太平詞,唱太平調,被看成是富貴得意之作。
《珠玉詞》歷來褒貶俱存。晏殊雖然和兒子晏幾道以及歐陽修在北宋詞壇地位相當,但是三人之中他受後人詬病最多。他不描繪政治動亂或民間疾苦,有強烈社會意識的批評家譏他“無病呻吟”。葉嘉瑩在〈大晏詞的欣賞〉說晏殊詞並非“窮而後工”,讀者對於“窮”容易感動並寄以同情,晏殊“卻不能滿足一般人對詩人之窮的預期”。
畢竟是有格調也有品味之人,葉嘉瑩說晏殊寫富貴不鄙俗,寫豔情不纖佻。與其說他的作品沒有面向大眾,不如說他習慣高雅的文化氛圍。對他而言,所謂風格,只是精神上的深合密契。但是高雅不是炫耀,也沒理由高調。沈括在《夢溪筆談》記一事。晏殊下班後和弟弟在家苦讀,不嬉遊宴賞,真宗知後贊他。“臣若有錢亦須往,但無錢不能出耳。”晏殊回答讓真宗意外,非不好此道,實則沒錢。不虛偽不做作,也讓其他飲酒作樂的同僚有臺階可下。他俸祿提高後,也愛喝酒解憂,設宴邀請門生友人造訪,但不鋪張,他在意的是詩詞唱和,管絃之樂。
晏殊心路不缺波瀾
晏殊三次被貶,都和宮廷鬥爭有關。其中後來被改編成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最為人所知。劉太后不能生育,讓時為侍女的李宸妃侍候真宗,後生仁宗。劉太后把仁宗據為己有。仁宗繼位時13歲,劉太后垂簾聽政,長達11年。劉太后去世後,仁宗知道身世,龍顏大怒。李宸妃去世時,劉太后掌權,晏殊奉命寫墓誌文,如果實寫,朝廷必亂。晏殊只言“生女一人,早卒”交待。仁宗怪罪,晏殊委屈卻不辯解。
晏殊心路不缺波瀾。弟弟晏頓在晏殊20歲時過世,二人感情很好。一年後父親離開,晏殊本應在杭州守孝,卻被仁宗以“思臣心切”召回,抵京後輪到母親病亡。他的第一任妻子和他成婚兩年後去世,第二任妻子則在他40歲病逝,第三任妻子伴他終身,但生性敏感,常無故取鬧。在仕途上,晏殊一生伴隨黨爭,真宗時寇準和丁謂水火不容,仁宗時呂夷簡和范仲淹不停爭執,晏殊身處其間,看皇帝平衡,看皇帝臉色,如履薄冰。
葉嘉瑩替晏殊說不少好話。晏殊的學識、志意及政治歷練,在其內心醞釀為一種深厚意蘊。葉嘉瑩說晏殊詞雖然充滿理性,卻不失藝術含量。晏殊敘寫情事,不作直言確指說明。他的感情如一面平湖,風來起漣漪,投石盤渦百轉,卻無法使之失去含斂靜止,盈盈脈脈風度。晏殊詞情中有思,理性與情感在行筆中同時湧現,因此可以引起讀者極豐富之感發及聯想。
葉嘉瑩所提“感發及聯想”,確實有意思。晏殊寫詞,處處見修心養性痕跡,他不逾越自己所定標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要真正實踐或參透惠能偈子不易,反倒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更適合凡夫俗子。歐陽修為晏殊所作〈挽辭〉說他“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經歷浮沉人生,看慣起落人事,晏殊做了選擇,處事方式卻見仁見智。王國維將他的詞句說成第一境,非最高境,所謂望盡天涯路,事實是望不盡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