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已經透過這次選舉“發表聲明”:“臺灣不會宣佈獨立,但也沒準備統一。”
ADVERTISEMENT
2024年被國際媒體稱為全球民主政治考驗年,據估計有近60個國家的40億人,將在各自的“全國選舉”中投票,選舉結果可能會影響未來幾年或幾十年的全球民主政治走向。
剛剛過去的1月13日臺灣總統大選至關重要,因為可能涉及中國以武力收復臺灣,以及美國武力護臺而可能引發的臺海衝突,甚至爆發第3次世界大戰。這或許有點危言聳聽,但已經當上總統的賴清德在選前就表示:“這是全世界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場選舉,這是攸關印太和平與穩定的選戰。”
早在選前,全球主要媒體,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彭博社……,都大篇幅分析臺灣選舉對國際的重要性,彭博經濟研究以模型預測,萬一臺海開戰,全球必須付出10兆美元的代價,也就是全球1年GDP的10.2%;其中臺灣GDP將受到40%衝擊、中國則為16.7%;當然,美國、東盟……,全球都受累。
接下來,由誰主導立法院?
如今選舉結果底定,主張臺獨的民進黨雖然贏得總統選舉,但卻丟掉立法院61席的多數席次,在113個席次中只勝出51席,比國民黨的52+2席(無黨籍支持者)還少了3席;從總統與立委得票率來看,也分別只獲得40%與39%的民眾支持,這說明了已經執政8年的民進黨的臺獨主張並非臺灣主流民意。
接下來,由誰主導立法院?在臺灣,立法院是負責審查各項法案及中央政府財政預算的機關,除了立法、修憲與預算審查外,還包括重要的人事同意權(亦即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之院長由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正副總統彈劾與罷免案提出權;同樣的總統也有權解散立法院,亦即總統於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後10日內,經諮詢立法院院長後,得宣告解散立法院。總而言之,總統與立法院如果不是由一黨通吃,那麼兩者之間就能有一定程度的制衡。
國民黨(54席)與民進黨(51席)的立委席次都達不到過半的57席,所以只能找民眾黨(8席)合作,共組“立院聯盟”。選前,“藍白”都差點合作了,所以應該是“藍白配”;無奈柯文哲善變(不太堅持原則),而二把手黃珊珊(立法院副院長候選人)與民進黨又走得很近,所以各種變數都有可能,即使合作了,隨時都可能被民眾黨“綁架”。
柯文哲必須珍惜得來不易的支持,否則會步入當年宋楚瑜的後塵。2000年臺灣總統大選,宋楚瑜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獲得36.84%選票,只落後當選的陳水扁2.46%。2001年,親民黨創黨後在他們首次立委選舉中獲得46席(當時總席次225席),曾經如日中天的親民黨如今已泡沫化,何況民眾黨?“政治投機”會使人民厭惡,這是不悖的道理。
面對中國壓力是新政府的挑戰
臺灣的民主選舉,中國一定會講話。果然,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指出,“臺灣地區的選舉”是中國的地方事務,不管結果如何,都改變不了國際社會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普遍共識。王毅還列舉80年前,中、美、英共同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必須將臺灣歸還中國”,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規定《開羅宣言》條款必須實施。不過還原歷史,當時簽署《開羅宣言》的中國代表,是中華民國政府。
歐盟、日本、英國等國的官方單位,先後祝賀賴清德當選總統,卻引起中國不滿。中國駐歐日英使館分別表態,聲稱祝賀舉動是“干涉中國內政”,違反“一箇中國”原則。
中國駐歐盟使團對外宣稱,“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臺灣地區選舉是中國的地方事務,不容任何外力干涉”。這番話引起臺灣外交部的不滿,立即呼籲北京當局尊重選舉結果,同時面對現實,認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的說法是狂言謬論,還呼籲北京放棄對臺壓迫,唯有如此才能促進兩岸良性互動。
是的,不管臺灣主張什麼或進行公平的民主選舉,中共政權都一定會插上一腳,提醒世界“兩岸統一”是必然的趨勢,是“武統”抑或“和平統一”?什麼時候是統一的適當時機?暫時沒有答案。
是的,中國雖然一直“插手”臺灣選舉,但只要兩岸分治而不統一,民主選舉在臺灣就不會有“全劇終”的一天。
至於臺灣民眾已經透過這次選舉“發表聲明”:“臺灣不會宣佈獨立,但也沒準備統一。”而3黨候選人在選戰中,賴清德未直接回應臺獨主張,何況得票率只有40.1%;侯友宜與柯文哲兩人則表明,一旦當選“不會討論統一議題”。
所以“兩岸統一”一事就交由下一代去解決,中共應該放鬆情緒,別再劍拔弩張,應該把時間用在解決國內經濟、貪腐、火箭軍風波等。如果習近平把“統一”排入他的任內議程,爆發戰爭無可避免。不過,“俄烏戰爭”、“以巴衝突”說明“大欺小”不一定行得通,中共應引以為鏡,何不尊重臺灣的民主政治,看看人家如何進行一場由人民當家作主的選舉。
臺灣大選過後,美國總統拜登除了祝賀也強調:“美國不支持臺獨。”日本外相上川陽子希望圍繞臺灣的問題能透過對話和平解決,並期待臺灣繼續為地區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新加坡表示,一貫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會在“一箇中國”政策的基礎上,繼續與臺灣發展友好關係。看得出來,大家說話都非常小心。
即使今天是侯友宜或柯文哲勝出,面對中國壓力始終是新政府的挑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