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暖势力

|

最新文章

发布: 6:34pm 19/01/2024 3022点阅

重建家园

建筑师

俄乌战火

重建家园

建筑师

俄乌战火

战火中助重建家园 澳建筑师为乌民修房屋学校

澳洲“无国界建筑者”  重建战乱中家园
曼弗雷德·辛已参与乌克兰超过50座房屋和十多所学校的重建工程。(澳洲广播公司)

(昆士兰19日综合电)66岁的澳洲籍建筑商曼弗雷德·辛(Manfred Hin)2023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乌克兰当志愿者,修建惨遭俄罗斯摧毁的房屋和学校。

澳洲广播公司(ABC)报道,由于俄乌战争仍在继续,当地建筑遭到破坏,曼弗雷德·辛已参与超过50座房屋和十多所学校的重建工程。他与乌克兰慈善机构“勇敢重建”合作, “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手下已有3人丧命

他说:“我知道有可能被炸死,我手下已经有3人丧命了。”

“但目睹其他人的遭遇后,就顾不上担心自己了。”

“每次火箭喷射和炮火轰炸的时候,我就会吩咐他们把音乐的声量放大,这样我们就听不见,可以继续工作。”

澳洲“无国界建筑者”  重建战乱中家园
慈善机构“勇敢重建“的志愿者正在废墟中清除碎石。(澳洲广播公司)

从小在战后德国长大的他1983年才移民澳洲,在建筑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目睹了乌克兰的人道灾难后感到惊恐。

“战火中的乌克兰满目疮痍,无异于二战时的情景,”他说。“我小时候无能为力,但现在可以尽我所能。我觉得内心在呼唤。”

善行也感染木工

曼弗雷德·辛的善行慢慢地传开了,感染了来自塔斯马尼亚的木工斯特林。

澳洲“无国界建筑者”  重建战乱中家园
来自塔斯马尼亚的木工·斯特林也千里迢迢地赶来参与重建的志愿工作。(澳洲广播公司)

斯特林说: “我认为这是我能够做出有效贡献的方式。”36岁的斯特林学了几个月的乌克兰语后也飞到欧洲。

他说:“我自己是老板,将工作暂停三个月,只带了行李额度允许的工具,”

斯特林在两个组织之间做志愿者,拆除受损的房屋或从头开始重建房屋。

“即使只是清理废墟和拆除部分损坏的房屋,也可以让当地居民重新建设,恢复他们的生活,对一无所有的人而言,这样简单的工作意义非凡。”

斯特林表示,他的“报酬”就是人们的暖心款待和拥抱,甚至还有自制的伏特加。

拟在家乡筹款再回乌

曼弗雷德·辛上个月回到澳洲昆士兰见家人,但却不打算在澳洲久留。他计划在家乡筹款几个月,然后再回到乌克兰;由于战争仍在继续,那里还有数百座房屋待修复。

“在乌克兰重建一座房屋的平均成本不高,约2500美元。这还不是一个设备齐全的房子,也不是豪宅的成本,而是修墙、安装屋顶、窗户和门,提供卫生保健、供暖和供水。”

曼弗雷德·辛已经与来自世界各地数十名技工联系,以继续重建工作。他的长期目标是创建一个“无国界”的长期人际网。

“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等着我们微不足道的帮助,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安身之处,更需要希望。”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1:15pm 23/02/2025 158点阅
草稿筑迹/不被定义的巴瓦建筑

“巴瓦(Bawa)不是一种风格。在他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拒绝被某种建筑语言或是建筑主义定义,因为这样会被自己曾经的成就束缚。”——《寻找巴瓦:斯里兰卡建筑大师》大卫‧罗布森(In Search of Bawa: Master Architect of Sri Lanka, David Robson)

草稿筑迹/不被定义的巴瓦建筑

被定义的“巴瓦”

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1919-2003),斯里兰卡建筑师,出生于英属锡兰的贵族家庭,一开始在英国学习的是英文和法律。他确确实实从事律师相关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律师生活非他所爱,从而转向建筑系,并在38岁之际成为合格的建筑师。尽管他在38岁才踏入建筑行业,相对而言起步较晚,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热带地区,依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或许是被时代的影响,在现代主义思潮盛行的年代,可以从巴瓦不少作品中观察到现代主义的极简,但又不只是局限于现代主义。巴瓦最常被贴的标签是“热带现代主义(Tropical Modernism)之父”,而我是觉得他的项目更贴近于“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地域文化特性,同时融入现代建筑手法。它反对盲目模仿国际风格,主张结合当地气候、材料、文化和地形,以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但符合现代需求的建筑。在巴瓦的不同作品里,更能看到其对这些课题的细腻处理。

天堂路的艺廊咖啡馆:“巴瓦工作室”的前身

天堂路艺廊咖啡馆(Gallery Cafe)作为巴瓦工作室的前身,如今则化身为一座独具韵味的咖啡馆与艺廊,不仅保留了巴瓦的设计精髓,也赋予这座历史建筑新的生命。

巴瓦的设计以与自然融合、模糊室内外界限为特点,这在天堂路艺廊咖啡馆的空间布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整体呈现出巴瓦一贯的低调优雅风格,入口设计简洁而神秘,穿过一扇扇低调的木门,迎接访客的是静谧的庭院。中央的水池倒映着天光,水面的波纹随风轻轻晃动,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室内外空间过渡流畅,大量采用开放式布局,木梁屋顶、简约的门窗以及四周的连廊,使得光影在不同时间段,于墙面和地面投下不同的层次变化。

穿过两个庭院后,便来到咖啡馆的用餐区,这里曾是巴瓦生前的办公空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专门用于摆放蛋糕的混凝土桌子——它原本是巴瓦的办公桌,无数建筑图纸在此诞生,如今则变成了蛋糕展示区。或许,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故事延续,让这张桌子继续见证创意的流动,只是从建筑蓝图变成了味觉艺术。

如今,咖啡馆保留了这座建筑原有的灵魂,融合艺术展览、餐饮和文化交流,使其不仅是休憩之所,更成为纪念巴瓦设计理念的文化地标,让访客在一杯咖啡之间,感受建筑与艺术交融的魅力。无论是当地艺术家的展览,还是旅人短暂的停留,天堂路艺廊咖啡馆都延续着巴瓦的设计理念,让人们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建筑、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共生。

草稿筑迹/不被定义的巴瓦建筑
天堂路的艺廊咖啡馆
卢努甘卡庄园:巴瓦的园中之园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