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這是李慶孫〈富貴曲〉中兩句。李慶孫在998年考中探花,當時23歲,年輕得志。宋初放榜名字寫在錦緞上,姓用大字,名用小字,金花貼在考卷上首。他情不自禁留下詩句,描繪進階富貴心情。“洛陽才子安鴻漸,天下文章李慶孫”,他文采斐然,早有名氣,小16歲的晏殊後來讀了,覺得庸俗不堪。飛黃騰達又如何?晏殊譏其詩句為“乞兒相”。在宋仁宗時代也當過官的吳處厚在《青箱雜記》記了此事。
ADVERTISEMENT
所謂富貴,不在金玉錦繡。動輒嵌金帶玉,無疑拿銅臭沾汙詩文潔雅。晏殊認為李慶孫不理解富貴本質。晏殊寫過“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站在露臺仰望天空,楊花散飄,燕子群飛。他也寫過“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立於小院,梨花漸謝,月光照射,柳絮池塘,清風徐吹。“窮人家有此景否?”他問。一般老百姓只求三餐有著落,有房子遮風擋雨。“樓臺”、“簾幕”、“小院”、“池塘”屬貴雅人家,不必明說,拿捏錯誤即成炫富。
上進是好事,卻忌得意忘形。晏殊出身貧窮,父親是縣衙小吏,雖然最後光耀門庭,但是不忘自省。他性喜交遊,愛在家宴請朋友,只求菜肉輕便,不追豪奢。歐陽修是晏殊學生,對己嚴也對人嚴。他寫詩提醒老師不應設宴取樂,而不理邊境屯兵死活。詩一傳開,晏殊得惡名,被政敵大做文章。晏殊不開心,覺得學生處事不夠圓融。歐陽修有才,該提攜時他還是會說好話。他不是聖人,雖沒借機報復,此後疏遠學生,只說“吾重修文章,不重他為人。”後來歐陽修奉仁宗之命寫〈晏公神道碑銘〉,還原晏殊節儉本質,稱譽他“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如寒士”,晏殊死後所留錢財有限,其子晏幾道的困頓生活說明晏殊一生自律,為自己或子孫謀取福利不是人生重點。
富貴是體內散發氣質
晏殊被稱為富貴詞人,需要解釋。富貴二字,更像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優雅氣質,於人有修養有品味,於詩文有深度有氣象。晏殊有〈戒欲〉一文,告誡自己“欲”乃禍之端也。他的行樂以潔身自好為前提。宋代張舜民的筆記小說《畫墁錄》記柳永仕途不順,找晏殊協助。晏殊問是否經常作曲,柳永說他和晏殊一樣,閒餘之際以此消遣。“凡有井水處,皆能唱柳詞”,晏殊知道柳永名氣。緊接下來的表述,卻將對話卡死。晏殊說他雖作詞,卻寫不出類如“綵線慵拈伴伊坐”句子。他藉機說柳永愛和歌妓同在,形象放浪,不是當官之料。柳永覺得無趣,立刻辭別。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幹影入涼波。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這是晏殊的〈浣溪沙〉。小樓門簾重重,外邊燕子飛過。夜裡紅色花瓣掉落亭子。欄杆邊自己一人,倍覺寒冷。一陣輕風,碧綠簾幕搖曳。稀疏雨水斷斷續續滴在荷葉。酒醒後,人走了,添了憂愁。詞以濃淡色彩交替,大戶人家言愁,以閣樓、以花、以風、以寒冷、以雨、以荷、以酒襯托,濃中見淡,貴雅之氣若隱若現。
《青箱雜記》說晏殊“雖起田裡,而文章富貴,出於天然”,以感官出發,所得皆是形體跡象,以心靈感受,氣象神情方能湧現,葉嘉瑩在〈大晏詞的欣賞〉的解釋讓我長了不少知識:“有兩個人,一同進入了金帳之第,則以感官去感受的一個人,其所見者乃但為金玉錦繡諸富貴之物質。而以心靈去感受的一個人,則其所見者乃為博大高華的富貴之氣象。”在晏殊身上,富貴不是顯性物質,不是矯情佩飾,而是體內散發氣質,舉手投足間的自然風格。
宋祁在《筆記》中說晏殊作詩萬首,可惜大都散失,《全宋詩》僅留160首,筆底波瀾,我們接觸的只是滄海一粟。晏殊是宋初風行一時的西昆體大將。西昆體師法李商隱,主張雅頌之音,反對詩歌只應專注嚴酷的社會現實。西昆諸家認為現實生活豐富多采,題材千變萬化,表達方式可以痛快淋漓、直截了當,也可以迂迴婉轉、拐彎抹角,唯不可囿於一隅,作繭自縛。
晏殊有文人用世之志。只是官越做越大,衍生複雜心境,作詩填詞雖有解壓之效,下筆時不免日趨小心,躊躇之餘愈見婉約清雅。葉嘉瑩說他的詞“表現得像玉一樣的溫潤,珠一樣的圓潔”,詞集取名《珠玉詞》,他很早就為自己在文學上的角色蓋棺論定。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病人对医生说,命运对他不公平。他体贴,有底线,循规蹈矩,是家人和朋友心目中的好人,如今病情恶化,癌细胞蔓延,突然要离开人世,如何释怀?
医生静静地聆听病人控诉,他是癌症专家,29岁,年纪轻轻就受聘于世界著名顶尖医院妙佑医疗国际。
医生说尘世本质上就不公平,眼前世界破碎不堪。医生是虔诚基督徒,他说他“很难责怪上帝”,读到这里一惊,原来医生也是癌症患者,不久前发现自己“患有食管癌并且肿瘤已经扩散”。
医生思考过“责怪上帝”这个议题,但是立刻持否定态度。“我的经历是不公平的吗?我不认为如此。”医生说。愤愤不平者不过觉得自己“太好”,不应遭受不幸。他在政治稳定的国家长大,家庭美满,父母与家人爱他,他反省际遇:“如果有不公平的话,那是我所得的祝福实在太多了。我怎么能接受从上帝和生活而来的那么多福气,却又谴责其中的试验为不公平?”
医生每天接触癌症患者,没有所谓“应该患得癌症”的病人,讨论“公平”或“不公平”毫无意义。死亡近在咫尺,可以把握的只是当下。医生安慰病人,做该做的事,不要将眼前处境设想成世界末日。学习向外看,心怀感恩,珍惜拥有。
医生后来由美国回到老家一所教学医院服务,他希望多一些时间陪伴父母。他坚持每天上班,直到体力无法支撑。心情何等平静,态度何等从容,这是真实故事。医生来自槟城,两年后他离开人世。上面叙述来自病逝前日记。他名叫陈道声,讲故事的人是他叔叔陈忠登。
每一个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机会。因病不幸早逝当然可惜,但不表示人生虚度。陈忠登在《俯首甘为孺子牛》说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经得起苦难、病痛考验。他引富兰克的话:“如果生命有意义,苦难就一定要有意义,因为苦难是人生所不能消除的一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生就不完整。”
我们应该向死亡拜师
“苦难要有意义”六字铿锵有力。健康与幸福都来自于对苦难的博弈和超越,“不断地迎击苦难,咀嚼苦难,超越苦难,苦尽甘来、向死而生才是人间正道”。王一方在〈医学人文十五讲〉第二版序文中这么说。王一方替有人文情怀的医生讲话,他们不只医病,关键时刻,还以他们的知识和行为开导病人,提醒病人注意平时忽略的人性光辉。
正视灾难和死亡,苦涩度必将减轻,陈道声凭借宗教智慧,明白了生死道理。不哀所失,庆幸所得,他希望他离开后家人快乐。他不愿意看到他们活在痛苦中,陈忠登说“道声对死亡正面的态度,帮助他的父母与年轻的寡妇接受他的离世”。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名句。人生是一趟艰难旅程,你我行色匆匆,在不同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诗句并非回避或消除痛苦,而是解释人生并肯定人生必有痛苦。
生老病死是必经之路。死是终点,但是生存目的不可能为了死,从生到死不是简单一条线。从死看生,生会出现想像不到的高度。我想起周国平在《安静》中一席话,他说死应该被设想成由短暂的生进入永生,由易朽的肉体进入不朽,由尘世进入天国,由不完满进入至善,由普难进入极乐。人生之路应该有“宗教的和道德的目标,一个纯粹精神性质的目标。”
古今中外探讨生死课题的著作汗牛充栋,可以借用的智慧太多,没有理由在人类文明累积数千年后,我们对死亡还有恐惧心理。
事实是恐惧从来没有消散。陈忠登在行医过程中印证此事,特别是还在创业时期的壮年人,被告知身患绝症,刹那间万念俱灰。陈忠登说我们应该向死亡拜师,在健康时思考死亡问题,从中汲取智慧。
我因为“情在马来西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听陈忠登动人演讲而重读《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些内容让我起感激之心。陈忠登与几位朋友在2018年融资创办“信望爱安宁疗护”,这所非营利疗养院坐落于八打灵旧区。目的简单,向临终或绝症患者伸出温暖之手,抚慰满布伤痕的躯体与灵魂,给予他们爱和力量。
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不会永远属于我们,没有人可以起死回生。与疾苦共生并寻求安详是唯一选择。陈忠登说在生命旅程中,做对的事和达到终点同样重要,我们既要唱“生命何其短暂,刹时消失无踪”,也要唱“生命不计长短,乃是生命的内容”,这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文中最后一句话。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