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供奉的春飯及春菜,直到年初四拿下,這時候就看黴菌的顏色來預測今年的運氣吉凶。而檳城的是把春飯放在灶腳(廚房)處,年初四才看其黴菌顏色預測吉凶。
新年除夕日,福建人有供奉春飯及春菜的風俗。
春飯是以一碗飯,插上鮮花或紙花(通稱春花);春菜為一碗有一棵蔬菜的湯水。
上述兩碗一起供奉在神案與祖先案前,從除夕供奉到年初四才取下。

經過四晝夜,飯會生黴菌,這時候就觀察黴的顏色,若是紅或橙色,預示今年內好運吉利;假如呈青、灰或黑色,則為厄運不祥。
春諧音剩象徵富裕吃不完
福建話的“春”諧音“剩”,供奉春飯春菜,象徵家裡去年有剩餘的飯菜留到今年,意味著去年生活富裕到今年還在吃不完,這是一種祝福,亦祝願今年的食物也是留到明年都吃不完。
清末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又到廚房把已煮熟的白米飯裝在一隻碗裡,作出高高尖竦的樣子,擺一個多櫱的熟芋頭在碗緣的飯上,飯的中央插一枝冥紙店買回來的紅紙糊成的’飯春花’。接著,用番薯粉、牡蠣、韭菜、生蔥,煮了一碗濃濃黏黏的番薯粉羹,碗旁亦擺了一個小芋頭,羹的中央照樣插上一枝紅紙花。十二根菠蓤菜另盛一碟。
三種都端出來,放置在祖先神龕前的長桌案頭……隔天是初五,相箱娘清早便將廳里長桌案上去年除夕前擺敬祖先的隔年飯,隔年羹,長壽菜搬回廚房分別重煮過,備作午飯吃。 ”
婁子匡編著《新年風俗志》:(福建廈門)“中午祭神,晚上祭祖,這叫‘迎春’。
祭神的物品,定要有’春飯’一碗(春飯就是平常吃的飯,上面插一朵用紅紙做的,像玫瑰樣的小花,叫春花。)多少聽人們的便,可是不能缺少。這是‘迎春接福’的意思。 ”
林明義主編《臺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所有出外工作的人在十二月三十日這一天要回家團聚……神前也要供奉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用紅紙做成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稱’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做’過年飯’。’春飯’和’剩飯’音相通,大家都希望一年中能永遠有多餘的飯,如此就不愁吃……”。
上述提到中國閩南及臺灣的春飯,有叫隔年飯、隔年羹及隔年菜,或春飯,抑或過年飯,且都提及插上紅紙糊製成的“春花”(飯春花、春仔花)。甚至有在初五重新將春飯等煮過再吃,可見舊時農業社會不浪費食物的儉省行為,也是因為春天的中國天氣寒冷,食物不易變質生黴,可加熱食之。
我國春飯選花別具特色
流傳到我國的春飯,目前見於一些傳統華裔及峇峇孃惹家庭裡。

通常是在大廳神案或祖先、灶君處,各供奉一碗春飯及春菜(芥菜、青蔥、青菜),飯上插一朵“春花”(鮮花),檳城常見石榴花或大紅花,馬六甲常見仙丹花及柚子葉、青蔥;或仙丹花與蒜仔,也有插小芋植物等等,這與中國福建和臺灣的紅紙做的“春花”有所不同。
馬六甲供奉的春飯及春菜,直到年初四拿下,這時候就看黴菌的顏色來預測今年的運氣吉凶。而檳城的是把春飯放在灶腳(廚房)處,年初四才看其黴菌顏色預測吉凶。
普通會員 | VIP![]() |
VVIP | |
---|---|---|---|
星洲網平臺內容 | |||
星洲公開活動 | |||
禮品/優惠 | |||
會員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動/特級優惠 | |||
電子報(全國11份地方版) | |||
報紙 | |||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今年开斋连休去了趟潮州,既是参加校友会旅行团,也是带祖籍揭阳的老母回乡探亲,而我自己也把握机会,melawat sambil belajar,随团随机做点田野。唯有一个地方是我无论如何都要单独前往一探究竟的,便是揭阳的风雨圣者庙。

说起风雨圣者,对新山华人历史文化有兴趣者而言,估计是个既不陌生又不熟悉的神明。说不陌生,是因为如今柔佛古庙里,就有供奉风雨圣者的别殿,不少前辈学人如黄建成、舒庆祥、安焕然等也曾著述谈及风雨圣者的神格典故,及其原曾是柔佛古庙毗邻的一座单独的风雨圣者亭之历史;不熟悉之处则是风雨圣者在新山,几乎没有留下除了1990年代口述和一片1940年代的牌匾以外的任何史料文献,关于其如何及为何来到新山,以及之后的发展的记载也阙如;甚至全马范围内也似乎只有新山有这么一处风雨圣者,成为本地孤例,严重缺乏可参照物。
然而风雨圣者对于新山华人历史而言又是重要的,舒庆祥在比较新山几位已故耆老的口述后发现,这些战前便落户于此的老新山都表示曾“听说”风雨圣者亭比柔佛古庙的历史还要早的说法;安焕然也曾在2007年赴潮州田野调查时发现,在揭阳登岗孙畔村圣者古庙(即风雨圣者祖庙)相邻有间“小庙”——玄天上帝庙,内供玄天上帝、华光大帝和赵大元帅,并认为此景“即与柔佛古庙有了强烈比对,不同只是新山的柔佛古庙格局较大,风雨圣者亭在其旁侧,而孙畔村的则正好相反。”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我自己在去年一场中国的非遗学术论坛上,认识了来自揭阳的老师,交流一番后才猛然意识到,从前读书时读到的揭阳登岗孙畔村圣者古庙,其实就在如今的揭阳潮汕机场旁,近的不得了。所以此行就特地联络当地相关人士,并承蒙热情接待,下飞机的隔天就先去实地考察一番,也见到安教授昔日所见之“风雨圣者庙在左,玄天上帝庙在其右”的场景。而我在圣者古庙里,也留意到了风雨圣者神龛前的两位配祀的护法,潮汕本地人称为“护童”或“仙童”的造型,对比柔佛古庙风雨圣者的护法,虽然同样都是童子样貌状,但后者是一位手持锄头,另一位手抱药臼;前者则是一位除了手持锄头还手比剑指,另一位则一手托钵碗物另一手则举剑。
单论造型,圣者古庙的护童造型有更强烈的法术意涵,这也提醒了我要多多关注风雨圣者信仰本身的法术意义。关于风雨圣者信仰与其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研究,中国的陈景熙教授当属权威,在其《孙雨仙信仰研究》一文中综合历代史料,分析了潮汕枫江流域地区从南宋开始便对于雨水的需求剧增,是构成孙雨仙信仰产生的时空背景。而明代的毁淫祠又导致潮汕的风雨圣者庙宇大受浩劫,进而在清代得到派驻当地的士大夫阶层追捧而复兴。
据陈教授分析,现存关于风雨圣者最早文献——明崇祯年间《揭阳县志修载志书》里的〈孙道者史略〉,可能可上追至明嘉靖年间,里面关于风雨圣者孙雨仙的生平圣迹,也成为后来清代各种版本的基础。现读其基础可知,孙雨仙被视为是揭阳登岗孙畔人,失怙,由哥哥抚养,跟嫂嫂关系不佳,常被使唤。从小就有神通力,包括挥斗笠招雨、脚可以替代木材烧火、牧牛时用竹枝在地上围插后,牛不敢逾越等等。十二岁时受官府命令在潮州城里祈了场大雨后,消失在山上,人曰白日升仙也。之后哪里要祈雨,便到山上设像拜他,哪里就会下雨。
综合来看,孙雨仙与哪吒相似,都是神童转化为童神,都有很强的法术味道,并且特化成祈雨的专家。作为清代潮汕地区的雨神、农神,风雨圣者千里迢迢来到新山,或许与潮籍人士的港脚种植有关,但倘若是这样,那又为何在柔佛境内,唯独新山有一处风雨圣者亭,其他地方却毫无踪迹可寻?此乃新山雨仙南渡之谜,不禁让人联想起柔佛古庙游神前后一定会下雨的传说,会不会两者早在信仰层面糅合为一,成为既不陌生,又不熟悉的地方知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