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以橡膠和油棕為主的園丘(estate)跟印裔同胞生活在一起,長期耳濡目染,對印裔的習俗和節慶並不陌生,其中大寶森節(Thaipusam)最具儀式感:許願的信徒以長長的鐵枝穿越臉頰,並以兩手握著;有的以魚鉤在身上掛滿檸檬或其他水果,有的扛卡瓦迪架子(Kavadi)、頭頂牛奶壺,更有幫忙吶喊激勵者,沿途高喊“vel, vel, vetri vel”。遊行隊伍所經之處,吸引各族男女老少圍觀,全民同慶。
這vel,就是雪山女神(Parvati)送給兒子穆魯幹(Murugan)的長矛,用以制伏阿修羅Soorapadman;Vetri是勝利的意思。“vel, vel, vetri vel”就是勝利的長矛,攻無不克的長矛;在遊行過程中,信徒呼喚穆魯幹大神給力,以期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完成夙願。
ADVERTISEMENT
淡米爾人的重大節慶
馬來西亞全國各地的穆魯幹廟都會熱烈慶祝大寶森節,有3座寺廟的慶典最聞名,即雪蘭莪黑風洞(Batu Caves)、怡保Kallumalai Temple以及檳城Waterfall Temple,其中又以黑風洞的祭祀活動最為盛大。記憶中家鄉園丘的印度大人們策劃很久,才有機會促成一趟跨州北上的“朝聖之旅”,那是少有的壯舉。
1985年我從柔佛老家北上就業,在吉隆坡落腳,跟黑風洞的距離馬上縮短了大約300公里。於是,近水樓臺,我比園丘的印裔同胞幸運多了,可以經常到黑風洞走走。後來比較細心考察每一年的大寶森節慶典,留意參與遊行的隊伍和現場人群,認識更深。
大寶森節是印度南方Tamil Nadu邦為主的淡米爾人(Tamils)的重大節慶。我國印裔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4%;印裔之中,84.1%是來自Tamil Nadu的印度教徒。
這個節慶落在印度歷的第十個月,即泰月(Thai)的滿月,相當於陽曆的1月至2月間。大寶森節獻給穆魯幹,這位大神是溼婆和雪山女神的兒子。根據印度神話,穆魯幹是從溼婆大神的眼睛長出來的,被認為是淡米爾文導師。根據《往世書》(Puranas)的敘述,穆魯幹大神以母親雪山女神贈送的長矛,將阿修羅Soorapadman制伏。當然,也有不同版本的傳說,基本主題圍繞在正義戰勝邪惡。
穆魯幹也稱作賽健陀(Skanda),變成戰神時稱為Kartikeya;以6個頭的形象現身時叫做Arumugan,這6個頭代表6種特質,即美貌、美名、勇敢、健康、財富與知識。穆魯乾的其他名字包括Subramanian、Saravana等。
黑風洞是由美國自然學家William Hornsby在1878年發現的。K.Thamboosamy Pillay和Kandappa於1888年在這裡設立穆魯幹神龕,並從1891年開始在此地慶祝大寶森節。
人山人海,普天同慶
大寶森節是信徒許願和還願的日子,準備參與者必須持戒42天,素食,不喝酒。黑風洞的大寶森節慶典有看點,鼓樂喧天,色彩繽紛,在場的信徒與遊客人山人海。扛Kavadi大型神架的信徒,一個接一個,讓人目不暇給。陪同扛Kavadi者的鼓隊,大約10個人一組,激情地擊鼓和跳舞。穿著黃色衣服,頭頂牛奶壺(Paal kudam)的許願隊伍,並列前行,一片亮麗。還有信徒以摔破椰子祈求去除厄運。黑風洞園區臨時增設許多攤位,售賣各種物品。人在現場的信徒與遊客,輕易感染節慶氣氛。
歷年來大寶森節前夕,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潮早已佔據黑風洞附近的空間,就地休息或露宿。黑風洞夜間燈火通明直到白晝。人潮從1980年代的數十萬人,逐年提升到21世紀的百萬人次。今年因為受疫情影響,嚴格執行標準作業程序,禁止上述各項活動。因此,今年的節慶相對清靜。
黑風洞從山腳到洞頂總共有272級的石級。身體健壯者平時只需大約15分鐘就能攻到洞頂。以往大寶森節當天,信徒和遊客擠滿上下4個通道的石級,登上洞頂至少需40分鐘,下來的時間更長。
大寶森節前一天,穆魯幹大神會坐上神轎,從吉隆坡諧街(Jalan Tun H.S.Lee)印度廟(Sri Maha Mariamman Temple)遊行十多公里到黑風洞,信徒一路步行跟隨。待儀式結束後,穆魯幹大神又再坐上神轎返回諧街印度廟。
對印裔同胞而言,大寶森節除了宗教意義,實際上也是打破種姓制度藩籬的重要社會平臺和場合。與此同時,通過國內外媒體的廣泛報道,這個節慶既提高印裔同胞的社會能見度,也展現印裔的力量。(原文上傳於24/01/2022)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