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年夜聚會中,友人偶然提起2024年將進入“離火運”,又稱為“南方火運”,而且會一直持續到2043年。
ADVERTISEMENT
在這20年間,屬火的行業會十分興旺,比如虛擬產業、高新科技、人工智能、精神科、心理學、心靈玄學、文化藝術傳媒(音樂、影視)、與美有關的行業(美容化妝、服裝、裝飾等等)。欲知更多細節,讀者可在網上搜索,此處不便贅述。
談到音樂,據我觀察,本地音樂界人才輩出,原創能量仍然旺盛,作品之精彩多樣,甚至比早期時代更勝一籌。為了推動本地藝術創作的發展,政府提高撥款數額,從2500萬(2023年)增加至6000萬令吉(2024年),儘管杯水車薪,卻是讓其他地區的音樂人羨慕不已的優渥資源。獨立音樂人的預算捉襟見肘,秉持DIY精神,紛紛選擇在家“宅錄”,通過網絡與國外創作者合錄作品,參加國內外的創作比賽,把音樂上載到串流平臺,積極爭取對外表演的機會,演出範圍遍佈東南亞,並累積了一批批異國樂迷,在本地也受到其他族群的青睞。
未來20年,本地中文樂壇仍會處於“在吸收”的狀態,很難以“反方向之勢”影響中港臺樂壇。這些年,韓流來襲、香港樂壇一蹶不振、中國音樂市場崛起,扭轉港臺的影響(或許和國際局勢、北京奧運、龐大資本的網絡巨頭、選秀節目有關),這間接造成了一個弔詭的局勢,似乎存在著兩種樂壇:一個在江湖上,靠演算法批量生產網絡神曲,強勢輸出國家文化;一個在殿堂之中,遵循傳統制作流程,淬鍊高品質的音樂。反觀大馬,我們似乎夾在中間,定位不足,不知去向,連娛協獎也停辦了。
優秀的詞曲、歌藝精湛的歌手,儼然不一定是本地樂壇未來20年的變革者,這個身分一定屬於網絡創作者。影響音樂發展的因素繁多,聚焦音樂本身,決定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還是受眾,消費端決定供給端。受眾的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牽涉到文化、教育、家庭背景等諸多因素。因此,除了找到定位,推動本地音樂是一個繁雜而龐大的工程,得經歷好幾個階段來轉型。
不得不說,我們有一個相當好的開始,後來港臺樂壇崛起導致本地樂壇停滯不前,但那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在當時荒蕪落後,把西方流行音樂視為洪水猛獸的中國現已茁壯成長。這當中的問題值得深思,解決之道,還需從根源抓起。
更多文章: 林佚/歌曲裡的“Tenet”現象 林佚/不該被遺忘的邊緣人 Tom Phan/一首歌在20年後 林佚/新年歌、獨立音樂、國光無線電社、彩虹、Coldplay等:2023年最難忘的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