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办个展不稀奇,但若她的年纪仅11岁呢?
2012年出生的Enya林贝恩,以富有想像力的涂鸦(Doodle)创作风格,在本地的艺术圈备受瞩目。无论是咖啡厅、商场大门或烘焙店,只要稍微留意就能看到她的创作痕迹。今日就跟着走入Enya和家人的生活,进一步了解林克勇和郑宝琴的“教育方式”。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黄安健
“Enya在3岁时开始涂鸦,我们当时觉得画得还不错,我太太就买了很多画具给她。”
42岁的林克勇从商,相差两岁的太太郑宝琴则是一名家庭主妇。那一辈人,在年少热衷艺术,成年后仍在该领域努力的,少之又少。他有感而发地说:“当时的父母要你好好读书,但现在的社会不一样了,我们希望孩子做喜欢的事。”或许也是过来人的身分,林氏夫妇达成共识,采取较为开明的方式教育Enya。
但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用“一起成长”来形容更贴切。
不曾被压抑的创意
走入郑宝琴为Enya准备的居家工作室前,一幅7英尺高的画布映入眼帘。画里头满满都是人,一问之下,才发现他们都有专属的穿搭以及角色。
在这之中,身穿帽T、留着胡子的Mr.H最常出现。问起对Mr.H的喜爱,Enya不假思索地回复:“因为他很cool!” 原以为她要接着解释,殊不知Enya立马在其他作品中寻找Mr.H的“亲朋好友”。
指着一个围着围巾,同样留着胡子的角色,Enya没了一开始的拘谨,声音略高亢地说:“这是他的爷爷……我们现在去找他妈妈和妹妹。”虽然说是Mr.H的亲友团,但并非都是人的模样,有三颗头的花生、抱着花儿逃走的苍蝇以及动物园看到的蛇。


原以为只是Enya的随手画,但内里可深藏玄机。她拿起灵感源自乐高船的作品,专注介绍画中细节:“这些人在打仗,有很多‘炸弹’,这边还有水喷去对面……”所谓的武器,其实都是她日常生活里会出现的道具,好比羽毛球和汽水。
“她越向往的东西越会出现在画上,就像汽水,因为我不给她钱去学校买甜品。”
“有啊,我有时候会带多的钱买水喝,剩下的我也会存,买自己要的东西。”
“贩卖部是她的shopping centre。”
“我现在都很少去了,我怕你骂我买新的笔芯笔和胶擦。 ”
画作讲解暂被打住,母女俩开始“交流”。如是的对话和一般老百姓家的无异,在眼前的,就只是一名11岁的小孩,努力与母亲争取在那个年纪渴望的购物自由。


给予自由 成为后盾
回忆起Enya的创作历程,郑宝琴从橱柜中取出一本本剪贴簿。
“她小时候每画一幅画,我很开心地拿给朋友看,但他们都不懂我为何开心。”本子里头,都是她为女儿保存的画。无论是随手的涂鸦或学校作品,郑宝琴一个不落地保存起来,“我看到Enya在纸上画画,觉得很漂亮就剪下来贴上。”

随着年纪的增长,Enya的画作越来越多。冠病时期全民禁足,对Enya来说更是集中作画的时候。为了方便记录,郑宝琴在2019年以“enyalim9.9”为她开设社媒账号,“(作品)存在手机很难找,因为太多了。而且既然她都画了,我们也想把她的艺术分享给大家。”
欣赏孩子的美 与孩子一起长大
从墙上挂满的一幅幅画作中,可以看出在创作空间上,林克勇夫妇给予Enya高度的自由。而为了成为女儿的最强后盾,他们可说是费尽心思。
对此,郑宝琴说:“我是做会计的,他是修车的,遇到一个画画的女儿,我们要怎么做都非常模糊。”好比该如何选择上色的颜料,他们都费尽苦心,她接着说:“买了亚克力颜料,涂了以后发现颜色堆积在一块,去问了Artist才知道颜料放久了会干掉,它们也有使用期限。”
桌子上的日历、帆布袋、贴纸、衣服等,都是印有Enya创作的周边商品。从找印刷厂到选材料等过程,林克勇夫妇均从做中学起,“当作是重新认识新的领域,和小孩一起长大。”


不把“成名”看得重
Enya的知名度,势必会随着参展次数提升。身为父母的两人,表示时刻都会提醒女儿,画画的目的是为了大众分享,并非要出名,“我们会要她保持平常心。”此外,他们也会在不影响Enya课业的情况下,筛选艺术展览的邀约,“Enya也是个孩子,(活动)不可以太密怕她有压力。即便有很好的机会,若不适合或太忙,我们还是会推掉。”
问及会否担心Enya提早踏入成人的世界,失去这个年纪该有的纯真,两人却认为,在参与画展的过程中,Enya有更多接触艺术家的机会。
“参展时,Enya会到其他档口和哥哥姐姐聊天。”郑宝琴接着说:“这些艺术家会给她意见,例如不要去理会外界的眼光、莫忘初衷。虽然对话看起来很深,但她还是能get到。”

在社会框架外重拾自信
随着欣赏Enya创作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便是周遭的闲言闲语。林克勇坦言,他们也躲不开键盘侠的“攻势”,“一些家长会质疑说,为什么不让小朋友好好读书?”他澄清说:“其实带Enya参加画展,最主要是增加她创作的信心。”

从对话中得知,虽然Enya的创作在艺术圈获得喜爱,但在校园内可说是屡屡受挫,只因她爱“留白”。“Enya在画画比赛时,都坚持背景不要上色。她会跟我说:妈妈fail了咯。”当问起这么做的原因,Enya的回复总是那句:留白才美。正是郑宝琴曾对她说过的一番话,被她牢牢记住。即便艺术创作本身并无对错,但所热爱的事情不被认可、在比赛中多次落选,大人也会失落,更何况是小孩?

“每次参赛但没有入围,她都不知道原因,画画开始间断。”担忧Enya热爱创作的心被打击,林克勇夫妇才决定带她往外看更大的世界,他说:“我们要告诉她,外面也有人喜欢你的创作。”
那如果有一天,Enya不想再画呢?“那也没关系,就去做她喜欢的东西吧。”夫妇俩相视笑着,坚定地说。
更多【新教育】 提供一针见血解决方案 律师不只是懂法律而已 【情商教育计划Havan School 01】庇护所里的情商课 【情商教育计划Havan School 02】情商教育若缺乏各方配合 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解剖:一场跨越灵魂的对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刚过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主题为“我们的能量,我们的星球”,呼吁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近年许多的科研开发项目,投入大量资金,积极走在再生能源的路上。促进生产再生能源的原理和过程,普罗大众不容易理解。经由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助理院长王伟俊教授讲解,以及带领参观该校的纳米能源与催化技术卓越中心(CONNECT),从中了解到催化成再生能源的原料就是人们生活中常接触得到的元素,通过催化剂转化成再生能源,研究纳米科技和再生能源的可能。
报道:本刊 关丽玲
摄影:本报 黄安健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于2021年10月10日成立“纳米能源与催化技术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NaNo Energy & Catalysis Technology , CONNECT), 旨在推动马来西亚及全球的纳米技术与材料研究,同时通过促进研究机构、组织与产业之间的合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例如提供可负担且清洁的能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
身兼CONNECT中心主任的王伟俊解释,CONNECT包含了纳米材料的制备、催化与太阳能驱动的燃料转化、能源储存、运算纳米技术模型四大方向。

“纳米材料必须用高端显微镜来测试催化材料。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从催化过程中的应用,如氢气产生、二氧化碳还原、 降低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催化剂转化成更好的能量,如一氧化碳、甲烷、甲醇等等,这些产物都有高能量价值,有助于促成碳循环,与马来西亚力争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高度契合。”
二氧化碳捕捉很重要,催化剂就是CONNECT在行的方向,用的催化剂如碳基材料、石墨烯、金属基材料包括金属硫化物以及层状双氢氧化物材料如硫化锌铟和磷化镍等来转换二氧化碳。
“这类科研是需要很多方向的专业,不只是靠个人,不可能每个人都懂所有方向。我本身是在行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催化过程、储存和转换成电,这过程会再排放二氧化碳,并重新利用二氧化碳,从而形成一个碳生态系统。”
从实验成果到工业生产,可能涉及好几年的过程。研发人员要了解市场需求,但市场看重经济效益,不可能会等个10年科研结果。王伟俊表示,因此必须找个平衡点,例如,由隶属于科学、工艺及革新部的大马纳米公司(NanoMalaysia Berhad)成为企业与学术研究的桥梁。

3个合作项目已获得研究经费
现阶段,CONNECT与大马纳米机构有3个合作项目。第一个已经完成及获得专利的项目是在2022年1月启动的“应用水分子产生氢气制备纳米光催化剂”,特点是此催化剂不仅能吸收热,也能吸收光。此项目的经费约60万令吉。
王伟俊接着分享,第二个是很大的项目──“把生物甲烷转换成石墨稀和氢气” ,此研究在科艺部旗下的生物质创新循环经济计划(Biomass Innovation Circular Economy Program, BICEP)下进行,一共获得该部超过1000万令吉的研究经费。
王伟俊解释,棕油种植产生许多废弃的树干、空果串、种子和棕油,他们研究把生物甲烷转换化成石墨稀和氢气以减少沼气,用微波等离子体产生高质量的纳米产物以及氢气排放,不仅解决了沼气问题,也把甲烷转化成石墨稀和氢气,一举两得。石墨稀是很好的导电体,这些高质量纳米材料抗拉和机械强度都很高。这项计划将从小规模生产即1年生产3至4公斤的石墨稀,目标是进阶到一年40公斤的大规模生产量,厦大马校也将建设一个至少150平方公尺面积的新实验室。接下来就是工业化的阶段,此成果可以用在手套、电池、冷气、绿色氢气生产, 必须找到可以达成共识的企业合作。
CONNECT的第三个约1300万令吉的项目──“光催化产氢与储存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于燃料电池与能源储存装置”于今年初开始,将制造硅催化太阳能燃料板,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并通过储氢的燃料电池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了解催化剂性质是使命
很多的化学工程研究都着重在催化剂,王伟俊表示,一个高质量的产物必须达到高稳定生产,从化工的角度一定是催化,转化之后不只是还原,同时也做到氧化,这肯定是很好的催化剂。当催化剂有很好的选择,不需要经过分离过程,如把二氧化碳转成绿色甲醇,就可以减少下游的过程,不需要用蒸馏来分离甲醇,可以降低成本。该技术是CONNECT获国油(Petronas)逾百万令吉资助项目的脱碳核心。
化学工程师要寻找的是如何突破新的催化剂,因为催化剂带动了整个反应过程。不佳的催化剂会导致生产效率低,过程耗时就没意义且成本高昂,失去实际应用价值。
“身为化工教授,我们的使命是深入了解催化剂的性质,通过表征仪器去识别其形貌、特征等等。工业化技术的实现源于扎实的实验室研究,只有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才能挖掘其未来潜力。”
研究成果6次跻身全球前1%
2024年对王伟俊来说是丰硕的一年,不仅CONNECT有不错的成绩单,还晋升了教授级别,并担任韩国大学的兼职教授。他也荣获由高等教育部长拿督斯里赞比里颁发的2024年马来西亚Scopus研究卓越奖(Malaysia Scopus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s) 的“突破性贡献”奖。马来西亚Scopus研究卓越奖分为3个类别:突破性贡献奖(9人)、研究创新奖(4人)、社会影响力奖(6人)。
此外,同在去年11月中,他荣登2024年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成为仅有的马来西亚籍的两位获奖者之一(注:入榜的有4位大马学者,其中两位非大马籍)。这一荣誉旨在表彰研究成果跻身全球前1%的科学家,即是全世界仅有 6886科学家入榜。这已是他自2019年开始,第6次入榜Clarivate。当然,他也维持入榜史丹福大学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排名。
以上极具分量的奖项给予了现年36岁的王伟俊很高的学术肯定。

王伟俊除了指导12名硕士和博士生以及4名博士后,目前仍有教导学士和硕士学生,并把他们带进CONNECT团队,参与使用纳米技术和高级纳米材料,促进清洁能源及转化,希望可以栽培更多的年轻学者。

CONNECT成员大多是化学工程背景,但由于是跨领域研究,有的成员来自数学、人工智慧、物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背景。“我们的研究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要不很难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自认是工作狂
能够一直维持高度被引用学者(简称“高被引学者”),是整合王伟俊过去10年在科学研究的耕耘。“我常跟学生说,1年的成就可能会带动未来的整个发展,并且要专业和诚信。现在很多学术造假的事件发生,有学者可能为了达标和一时的成就造假。Clarivate就是很有公信力的机构,一旦发现有造假的记录,就会从榜单中除名。”
王伟俊之所以可以做到高被引,是因为每年持续发表新文献,新的文献表示是新的科技发展和趋势。
王伟俊目前身兼教学、研究及管理,他是如何分配时间?“老实说,我很难做到Work-life balance,我是个工作狂!我相信年轻就可以刻苦耐劳,就再拼一波吧!至少尝试过,不留遗憾。”
从事研究工作,为了经费必须四处打交道,也要常向资助单位更新研究进展。“管理这门学问,我还在学习,因为真不容易,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觉得总有一天会比昨天、去年做得更好。”
王伟俊同时是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当编委的好处是会知道许多的最新方向,审稿人是看整个研究的质量、创新点和影响。他也参加研讨会,透过交流了解新趋势,这些都是他涉取新知的管道。

王伟俊2012年毕业于大马蒙纳士化学工程学位,之后凭一级荣誉学位直跳博士,2016年博士毕业。他从小虽成绩名列前茅,其实在中小学时期很怕压力,但渐渐将压力转为动力,尽其所能维持自己的目标。平时工作也会在忙碌中放松自己,享受美食和旅行,为自己找到减压的方式。
相关稿件: 在CONNECT实验室 寻找应对气候变化之法
更多【新教育】: 【升学管道/01】直接招生Direct Intake,通往公立大学的另一扇门 【升学管道/02】以直接招生途径进入公立大学,学费是否划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