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9:00pm 27/01/2024

安焕然

边缘评论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人鬼神兽》

《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

新南洋史

《马来散记》

安焕然

边缘评论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人鬼神兽》

《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

新南洋史

《马来散记》

安煥然教授.新南洋史:拜別唐山.臆造南洋

若要延續“南洋研究”,它至少需拋開悲情史、奮鬥/鬥爭史與貢獻史的概念書寫套路。“”需要多元視角和多語種的新史料,甚至要有跨域史學的注入。

ADVERTISEMENT

南方大學學院研究員莫家浩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臆造南洋:馬來半島的人鬼神獸》,邀我寫序,欣然答應。這本書是和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學系系主任白偉權的新著《拜別唐山:在馬來半島異域重生》同步在臺灣出版,並被出版社標榜為“新南洋史”系列。

被標榜為“新南洋史”不曉得是不是臺灣出版社純為促銷新書而打出來的宣傳文案,但就“新南洋史”的提出,倒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範式。

就早期學院派來說,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的東南亞研究其實是掌握在英文源流學術人員手中。這些執筆之人,在英屬馬來亞時代主要是一些“學政人員”,他們既是學術撰寫者,也是英殖民地官員,難免有其站在“殖民者碉堡”和“洋船甲板”上來看東南亞的西方中心觀,並在字裡行間會合理化殖民政府的政策。尤其在東南亞原住民及在地華人民俗和宗教信仰方面,這些學政人員有其高姿態的西方視角及偏見。但他們是當時英屬馬來亞政府裡精英中的精英,很有學識。有些還懂得多種語文,甚至會講中文和方言,掌握的訊息也較廣博。

反倒是戰後獨立建國以來,學院派的東南亞研究已走向馬來西亞或國別研究,而官方主流的馬來西亞歷史的探討,主要以馬來民族和伊斯蘭為主軸,非馬來的都成了“dan lain lain”的“其他”陪襯事項。在主流的英文學界裡,涉及華人的研究也比較偏向依賴於官方檔案資料的引用。這固然有其歷史建構上的價值和意義,但我們面對史料,即使是官方檔案文件,你還是要辨偽和需要再考證的,更要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為什麼是這般的結局。研讀歷史,不能只看到上層的官方歷史和史料,上層和下層的歷史都要重視。

然而,在另一邊,就馬來西亞中文書寫的非政府大學的“民間學者”來說,二戰前後,由許雲樵、韓槐準等南洋學會同仁開啟的“南洋研究”是很精彩的。在馬來亞建國之際,魯白野的《馬來散記》的“大白話”書寫方式,更是赤誠投入參與了獨立建國“國族建構”的宏圖/企圖。而《馬來散記》的敘事史書寫也是當時的暢銷書,相當受眾。可惜像這樣的書寫,或許是國情和族群關係的變轉,從“馬華”的邊緣化,“馬華”的迷思再到“馬華”的“自覺”,近四十年來,中文論述已從“南洋研究”走向“華人研究”。這種研究趨勢固然有其歷史情境和問題意識,但過於“馬華”的結果,也常使自己的視野過於侷限在“華人”同溫層的狹窄框框而“不自覺”,而其半學術半評論的書寫,常使其華人史淪為一部部“貢獻史”、“悲情史”和“奮鬥/鬥爭史”的概念式書寫。這種“馬華”“自覺”中的“不自覺”,是有待吾等中文學人超越突破的。

不論是東南亞研究,還是南洋研究,超脫既有的傳統視角是必要的。而這其中,多語言的史料文獻參引,以及民俗、傳說之記錄、搜索,就成了很重要的研究資源。馬大文學院院長黃子堅教授曾多次強調,馬來西亞的中英文學界華人研究成果應當結合。而我在《新史料.新視角:青年學者論新山》(2020)也指出年輕一代學者具有這方面的優勢。他們既能揮汗走田野,也擅長於網絡科技的整合,掌握多語文獻資料。既能熟練引用中文資料,也會參照很多英文、馬來文、日文的研究成果和官方檔案文獻。

什麼是“新南洋史”?其趨勢或許尚不明朗。但若要延續“南洋研究”,它至少需拋開悲情史、奮鬥/鬥爭史與貢獻史的概念書寫套路。“新南洋史”需要多元視角和多語種的新史料,甚至要有跨域史學的注入。書寫者要更理性把握歷史情境和歷史脈絡,瞭解其中的多面性與複雜性。

在這些方面,莫家浩和白偉權等這批青年學者的書寫是令人期待的。但不論是拜別唐山抑或是臆造南洋,它也不應僅是成為馬來西亞之“海外”讀者習慣上作為“獵奇”的窺視。如何在歷史與傳說的南洋書寫中,讓讀者看出更有意思的事物和歷史的啟示,或許才是莫(家浩)白(偉權)新書出版更實在的意義。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