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早期的奮鬥逐漸獲得成功,我經常發現自己在為中國辯護,以對對抗西方不友好的聲音。他們中許多人從未到過中國,卻對中國把持經濟主導地位十分擔憂,同時僅憑某些缺失背景和細節的新聞報道就否定整個國家。”
ADVERTISEMENT
記得不久前,習近平在接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說:中美的交流在民間。
這句話似乎含有特殊意義。民間人士往來,講究真誠、務實,不同於政客。政客講的話,承諾的事,經常比翻書還快。
《尋鄉故事——林登的故事》(ONE VILLAGE AT A TIME),作者林登(Brian Linden),美國芝加哥人,少年時幹過各種各樣的臨時工,包括給人洗地氈、房屋油漆匠、加油站臨時工、高爾夫俱樂部球童等,晚上則在社區夜校上課。就因為服務僱主的一句話:你願意一輩子替人洗地毯嗎?如一記悶棍,敲醒了自己的腦洞。
1984年(22歲),林登成功申請到一份前往中國留學的獎學金,先後完成了本科和碩士學位,較後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此後,開啟了他一百多個國家之旅,經過比較、眼見、親歷,最後他選擇了中國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從事古蹟修復和文化交流。前後37年。
本書可以說是林登的回憶錄,講述了他在中國三十多年生活的人生經歷,並以個人的視角,長期的觀察,將中國和西方的差異,給予客觀的評論。
“當全世界都在批評我的第二故鄉時,中國街頭治安穩定、醫療費用可以承受,鄉鄰們把孩子們送進有政府補貼的大學讀書,樂觀主義者無處不在。政府主導的國家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包括世界用最廣泛的高速鐵路網,這激勵著我們所有的人。”
“中國和西方都渴望社會和諧。但是西方在歌頌個人主義的同時,淡化了對社會整體的關注。中國也重視自由和個人的價值,但並不以犧牲社會團結為代價。”
“中國有五千多年具有開創性的價值觀,如果西方像刺蝟一樣過於自信固執地批判這些傳統,則註定會在外交上失敗。”
引述以上3段話,那是作者經過長期的觀察,與中國民眾近距離的接觸,才能以客觀和精準的視角,表達自己真知灼見,不同於人云亦云的獨立看法。
“隨著早期的奮鬥逐漸獲得成功,我經常發現自己在為中國辯護,以對對抗西方不友好的聲音。他們中許多人從未到過中國,卻對中國把持經濟主導地位十分擔憂,同時僅憑某些缺失背景和細節的新聞報道就否定整個國家。”
或許這正如中國發言人常用的一句話:誤判吧?
如果你當它是本激勵故事也無不可,尤其是對喜愛旅遊的年輕人來說。
他說:“很多旅行者常在旅途中計較花了多少錢,而我卻將旅行視為教育,旅行開銷等同學費支出。我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同時學習,而且經常從消極的體驗中收穫更多,同時誠懇地欣賞積極的一面。——我偶而也會被欺騙,卻從來沒有把被騙經歷當成私人恩怨,我願意將這些不愉快的經歷當作學習的一部分,就像我父母在古董市場買錯東西一樣。”
這些肺腑之言,或許對年輕人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目前在雲南大理主持的“喜林苑”,作者刻意要將它打造成一個藝術、古蹟和文化的傳播站,特別是對老外的遊客。他似乎非常崇敬梁思成的保留古建築理念。
“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徵,但它不屬於單一的國家或民族。它是整個人類智慧的結晶。”
他說:中國原有的文化非常經典,永遠會吸引經驗豐富的旅行者。——遊客去這些地方旅遊,並非為了體驗如同自己家般的舒適感,而是為了感受前人令人驚歎的藝術成就。
這點,我認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