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是否依照族譜字輩來取?你對族譜的認識又有多少?
報道:本刊 張露華
攝影:本報 陳啟基
ADVERTISEMENT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院長張曉威受訪時說,族譜的字輩,主要是根據家族開會商定,一般上多以詩句來排列,也有的是以對聯形式出現。當一個家族要修族譜,就會選定相關詩句作為後代字輩排序。
“因為要根據詩的文字排序,一些字在取名時很受限,所以漸漸的一些子孫就沒有依據族譜去取名。雖然如此,但只要有呈報給祖廟,(名字)就會記錄在族譜。”
他提到,族譜中作為字輩排序的詩,形式與字數都沒固定格式,詩句除了四言和五言,還有七言、八言。字輩除了按字取名,論字排輩,也是古代辨別親疏,透過血緣關係來確立繼承的制度。
中國宗法制度在周代形成,直到宋代族譜才逐漸平民化
他解釋,中國宗法制度在周代形成,因此周代的族譜是屬於以周天子為首的宗族。周天子登基,推行宗法分封制以鞏固統治,更確定了周宗室的帝王統系,也確立傳承王位的人選,這套宗法制度,以親疏排序來決定繼位者。
“除了制定宗法,還建立宗譜、族譜及家譜,以族譜最完整,由宗法來決定誰做家族的大家長。這套制度經歷周朝、秦朝及漢朝,標誌著有譜系的家族都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是上層社會人士,直到宋代,族譜才逐漸平民化,老百姓也可以修自己的家譜、族譜。”
張曉威表示,在中國古代,族譜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社會身分地位。魏晉南北朝時代,科舉制度還未建立,選拔官員、結婚娶嫁,大多依據族譜來決定是否符合資格及門當戶對,所以要知道一戶人家是不是大戶之家,就看有沒有族譜,有點類似現代人“查家宅”的說法,但這也帶來族譜造假的風氣──找一個同姓的名人說自己出自名門,畢竟有的家族已經繁衍幾十代,也難以追究是真是假。
他提到,魏晉南北朝時有一句話用來形容名門望族,那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古代任官有九品,從上上品到下下品的九品等級,上品官都是士族大官人家,他們絕不會落為官員中的下層,門第觀念很重。
“這情況一直持續至宋朝制定完整的科舉制度後才打破,只要是科舉考中就能當官。而當了官之後,也開始修自己的宗譜、族譜,間接使到族譜普及化、平民化。”
新時代,女兒名字也能上族譜
以前的族譜只記錄男子嗣,女兒不入譜,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家族在編修家譜時已將女性記入了譜。
族譜從古代的社會地位象徵,到後來飛入尋常百姓家,依然是非常珍貴的傳承。張曉威認為,只要家族有修族譜,即使沒有根據字輩,還是能夠找到自己的家譜。
他提到族譜與家譜的分別,前者是從宗譜分支出來,後者則從族譜分支出來,所以要傳承文化,我們可以自己修家譜,讓後代子孫知道祖輩資料。
尋根可激發我們對先祖的敬仰,因為孝道是華人重要的傳統價值觀,而族譜可以完整記錄家族的歷史,除了名字,還有一些個人資料,以後甚至可以成為人物研究資料。
“修族譜是蠻有意義的事情,讓年輕一代傳揚中華文化價值觀,推廣孝道文化。”
相關稿件: 【綿綿瓜瓞/01】族譜──與祖輩世代聯繫的恩物 【綿綿瓜瓞/02】解讀族譜 清楚瞭解姓氏由來脈絡 【移工自拍片/01】尼泊爾移工 用鏡頭傾訴他鄉點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