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開始,龍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種勇猛,且祥瑞的象徵。
小時候當我把自己想像得很厲害、很好打時,都會自詡說“我是李小龍”或“我是成龍”,就是如此勇猛。雖然事實並非如此。
ADVERTISEMENT
我居住的新村裡,無論是福德正神(大伯公)、關帝聖君,還是其他廟宇的屋脊和棟樑上總有龍的蹤跡。年幼時看到的喜帖也都印有龍鳳呈祥的畫,一切都彰顯出龍獨有的神恩浩大及大吉之氣。
多年前在拉曼學院(今稱拉曼理工大學)求學,正值青澀歲月,同學和校友都愛組織起來舉辦新春晚會、月光會、迎新會和回校升學講座。促進拉曼日新校友間的聯誼之餘,也接待新進的學弟學妹,將那份溫馨的歸宿感傳承下去。
那年,大夥兒突發奇想,說:“不如給同學們來個驚豔,今年我們舞龍!”雖然當時身為學生的我們時間和經濟都有些不濟,不過精神和體力卻非常充沛,可以藉此取長補短。
人有善願 天必從之
三十多年前的網絡資訊並沒有現今這樣發達,我們搜索了許多雜誌和書本才把龍的基本造型找出來,再擬出簡單的構圖。為了造出龍頭,連以往二、三年級所學的手工藝活都派上了用場——首先,找來一個葫蘆形氣球,將其吹脹到一呎半長度,綁實之後,用預先剪開的無數個一吋大小的報紙沾上清水,貼在氣球表面。大約敷了兩三層,開始塗上漿糊,並貼上許多剪成小方格的白紙。約莫八九層之後,便粘上條狀宣紙作為最後一層修飾。經過兩天暴曬,再塗上兩層漿糊加固,這個紙模型簡直堅硬如石。
最後將氣球放風,大家在紙糊的雛形龍頭上開洞做為龍的眼睛和嘴巴,再用紙泥勾畫出龍的鼻子,將紙皮裁剪成龍腮,用枯樹枝作龍角。雪白的棉花用於裝飾龍的眉毛和嘴邊的水須,細細撕開的拉菲繩則串成龍鬚。
我們還在龍頭內部加上鐵圈,作為鞏固龍頭和手柄的結合,以加強龍被強力舞動時的抗壓耐力。龍身是一匹20呎的黃布,用熒光漆畫上龍鱗,縫上龍鰭。
經過日夜趕工,一條活靈活現的龍終於出現在大家面前。龍終究完成了,但是如何舞龍?誰來舞龍?確實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俗話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無巧不成書,那個時候我們有幸遇到社會義工組織——小草隊的沈利明老師提供義務指導,讓我們學習舞龍的基本動作。晚間我們到老師的會所學習,白天在宿舍院子的草地上反覆練習。
那年的新春晚會,我們燃燒奔放的青春,舞著自制的龍為同學校友們賀年獻瑞。雖然如今年華老去,相片已經褪色,不變的是繽紛的記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