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所“教”的,是概括性的理论。职场里要“用”的,是针对性的方法论。
前几天的某篇稿,主编传了个读者回应给我。这读者分享主见,但又不以己见来否定异见,让我非常高兴。想了一天,今天就些关于思维差异的内容。
ADVERTISEMENT
一般上,思维差异的讨论都集中在对比东西方,也就是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关于思考与思想间,例如出发点、价值观、认知基础,还有目的上的差别。而当我们不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归纳群体,而是以行业,也就是大学教职员与企业职员,我们也能看到两个群体间的思维距离。
大学里,从教授到讲师,大家的责任是创造与散播知识。而企业,从老板到职员,彼此的目的是吸纳并实践知识。因此,大学里“教”的,与在职场里“用”的,因为本业不同,彼此对同一个知识,自然也会不同的论点。
其中最能让我感受到大学与企业间的思维差异,是在硕士班以及企业培训时。课堂里分享的,是概括性的各种社会现象,也就是俗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不同背景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应用性。有的学生觉得合理,有的不觉得;有的学生有所感触,有的没有;有的学生能学以致用,有的不能。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理学,概括性的各种现象,比较稳定。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然后以简单的方式来叙述。举例,水往低处流,这是个概括。而现象背后的定律,是重力。
所以潮汐现象又是另一个概括,因为水被月亮的重力影响,水往上流,倒灌陆地。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只要条件达到了,情况就会如同叙述般发展。
而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文科学等等,因为关系到人,所以情况很复杂,变动性也很大。现象的概括,范围不如自然科学般的浩大。
举例,人往高处爬,但还是有人喜欢待在舒适圈,或偏偏作死自己。那除了是个人的习性,还有大环境的影响。
所以,在社会科学里,就算大环境的条件达到了,人的反应也不一定会跟叙述的内容一致。
这让我们不禁感叹,世事年来千万变。在人类社会的世事里,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也太复杂了。
我所认同的,不一定大家也这么认同。我所相信的,不一定大家也相信。我想奉行的,大家或许有异议。
所以,我每次开课,特别是开给企业人士的课,我总会强调:“我所分享的,是概括性的内容,也就是集合了众多学者们的观察、议论,以及总结下来的成果。毕竟,知道的理论越多,能准备的方法就越丰富。不过,各种理论的基础肯定不来自于我,因为这世界实在是太大了,我一个人根本无法参透。我能做的,是诠释,然后你们探讨其应用性。你若对我分享的理论有异议,别急着否定,因为世界对我们来说,太大了。你今天来上课,目的应该是集思广益,而不是感受共鸣。”
大学里所“教”的,是概括性的理论。职场里要“用”的,是针对性的方法论。所以,学术圈里有这么个笑话。老板有个问题,去问了商管顾问与大学教授。顾问是先探个究竟,然后给个方法;而教授是给讲个道理,然后让老板自己去想方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