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所“教”的,是概括性的理論。職場裡要“用”的,是針對性的方法論。
前幾天的某篇稿,主編傳了個讀者回應給我。這讀者分享主見,但又不以己見來否定異見,讓我非常高興。想了一天,今天就些關於思維差異的內容。
ADVERTISEMENT
一般上,思維差異的討論都集中在對比東西方,也就是東方人與西方人之間關於思考與思想間,例如出發點、價值觀、認知基礎,還有目的上的差別。而當我們不從區域文化的角度來歸納群體,而是以行業,也就是大學教職員與企業職員,我們也能看到兩個群體間的思維距離。
大學裡,從教授到講師,大家的責任是創造與散播知識。而企業,從老闆到職員,彼此的目的是吸納並實踐知識。因此,大學裡“教”的,與在職場裡“用”的,因為本業不同,彼此對同一個知識,自然也會不同的論點。
其中最能讓我感受到大學與企業間的思維差異,是在碩士班以及企業培訓時。課堂裡分享的,是概括性的各種社會現象,也就是俗稱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在不同背景的學生身上,會有不同的應用性。有的學生覺得合理,有的不覺得;有的學生有所感觸,有的沒有;有的學生能學以致用,有的不能。
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地理學,概括性的各種現象,比較穩定。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點歸結在一起,然後以簡單的方式來敘述。舉例,水往低處流,這是個概括。而現象背後的定律,是重力。
所以潮汐現象又是另一個概括,因為水被月亮的重力影響,水往上流,倒灌陸地。在自然科學的領域裡,只要條件達到了,情況就會如同敘述般發展。
而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人文科學等等,因為關係到人,所以情況很複雜,變動性也很大。現象的概括,範圍不如自然科學般的浩大。
舉例,人往高處爬,但還是有人喜歡待在舒適圈,或偏偏作死自己。那除了是個人的習性,還有大環境的影響。
所以,在社會科學裡,就算大環境的條件達到了,人的反應也不一定會跟敘述的內容一致。
這讓我們不禁感嘆,世事年來千萬變。在人類社會的世事裡,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了,因素間的因果關係也太複雜了。
我所認同的,不一定大家也這麼認同。我所相信的,不一定大家也相信。我想奉行的,大家或許有異議。
所以,我每次開課,特別是開給企業人士的課,我總會強調:“我所分享的,是概括性的內容,也就是集合了眾多學者們的觀察、議論,以及總結下來的成果。畢竟,知道的理論越多,能準備的方法就越豐富。不過,各種理論的基礎肯定不來自於我,因為這世界實在是太大了,我一個人根本無法參透。我能做的,是詮釋,然後你們探討其應用性。你若對我分享的理論有異議,別急著否定,因為世界對我們來說,太大了。你今天來上課,目的應該是集思廣益,而不是感受共鳴。”
大學裡所“教”的,是概括性的理論。職場裡要“用”的,是針對性的方法論。所以,學術圈裡有這麼個笑話。老闆有個問題,去問了商管顧問與大學教授。顧問是先探個究竟,然後給個方法;而教授是給講個道理,然後讓老闆自己去想方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