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卡迪夫城市大學有一所專門研究機器人的機構,負責人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周以欣教授,她本身強項是研究人形機器人。
ADVERTISEMENT
主要研究教育型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後來因為冠病疫情加上她媽媽在馬來西亞老家跌倒骨折,她心想何不利用她的科研來幫助那些需要照顧的人,所以開始研發醫療機器人。
說到機器人,難免想問人類的工作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專研機器人的她笑說:“別被好萊塢電影騙了,機器人很‘笨’的。”
報道:本報 梁慧穎
攝影:本報 黃志漢、受訪者提供照片
周以欣來自柔佛居鑾,中學時期曾是《星洲日報》學記。她去英國威爾士教書之前,曾在馬來西亞蒙納士大學和馬來亞大學任教,也曾在進入學術界之前任職馬來西亞Acer的軟件工程師,在1990年代末參與開發馬來西亞第一個網上銀行系統。
她喜歡科研,所以多年前當她加入現在任教的英國卡迪夫城市大學,她就跟上司提議不能只是教書,應該要有自己的科研。不久後她在大學創立EUREKA機器人實驗室,實驗室從最初只有兩架機器人,到現在擁有超過100架機器人,並且從實驗室(Lab)發展到中心(Centre)的規模,常有英國高官和外國大學校長來參訪。
因媽媽跌倒骨折,開始開發醫療機器人
機器人有很多功能,她早期比較多研究教育型機器人。教育型機器人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幫助課堂的教學、評估和反饋。她強調,機器人只是幫助老師,不是取代老師,“比方說,我問了一個問題,課堂裡有300個學生,我不可能瞭解所有300個學生的進度,可是機器人會幫我維繫教學。”
後來遇上冠病疫情,她覺得醫療很重要,加上那段期間,她媽媽在居鑾老家跌倒以致手部骨折,她很難過自己在英國幫不上忙,因此有了開發醫療機器人的想法。
經過三四年的努力還有英國威爾士政府的資助,EUREKA醫療機器人現已投入服務,包括被馬來西亞一所骨科醫院採用。這種醫療機器人主要協助護士照顧病人和幫助病人復健,“比如病人動完手術,原本護士需要每天去提醒他們練習簡單的呼吸法,有了機器人後,就由機器人去每一間病房提醒病人練習呼吸。”
EUREKA跟本地多所大學和醫院都有合作,她今年1月回來馬來西亞,就是要跟其中一些單位洽談合作的項目,比如通過EUREKA機器人,幫助需要語言治療的小孩在家復健。
機器人會越來越聰明 惟科研這條路還很長
作為機器人的開發者,機器人有多少潛能她最清楚了。問她機器人會使人類失去工作嗎?她認為不會,笑說大家別被好萊塢電影給騙了,“機器人很‘笨’的。”
她解釋,機器人背後的運作原理是機器學習,機器學習的內容是由人類提供,像寫作這種事,機器人雖然可以綜合人類提供的資料寫出一篇文章,可是內容未必百分百可信。她不否認機器人某些方面會比人類聰明,但機器人畢竟是由人類設計,它只擅長被設計要做的事。
當然,她的研究方向是要使機器人具備人類的能力,但她認為科研的這條路還很長。她舉例,如果留意人形機器人,就會發現目前的人形機器人都呈屈膝的狀態,因為如果伸直腿部,機器人容易跌倒,現在的技術還沒辦法很好地解決這個工程問題,不像上帝創造的人類那麼靈活。
在科學家的努力之下,機器人會越來越先進,也許能夠勝任那些簡單又重複的工作,但她不認為這意味著人類會失去工作。她以工業革命為例,雖然在蒸汽機出現以後,馬車逐漸被淘汰,但只要馬車伕願意學習新技能,他們可以去開車或開火車,所以工作機會還是有的。不過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政府一定要有所作為,幫助那些工作受影響的人提升技能,還有大眾本身必須具備數碼素養和數碼技能,所謂數碼技能不是說一定要懂得寫複雜的程式,但起碼要懂得善用資訊工具。
大馬機器人應用不落後
目前在馬來西亞,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服務型機器人,比如為餐廳顧客服務的送餐機器人。她認為,馬來西亞在機器人應用方面不算落後,不像在英國,雖然有很多關於機器人的研究,但一旦說到人形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的應用,英國人在這方面仍然相當保守,因為他們很注重機器人的倫理問題。
她說,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曾經說過“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大意是指當我們理解一個訊息,我們會受到其傳播方式所影響。她覺得機器人技術也是同樣的道理,技術會影響使用者,所以她經常跟她的學生說:“你研究機器人,你的力量很大,就像記者的筆那樣有力量。”
致力推廣STEM
想當年她準備升大學的時候,她的第一志願其實是醫科,因為成績不夠優秀而求其次想要讀心理學,原因是她覺得人心很奧妙。但她爸爸反對她念心理學,加上當時她申請的獎學金只給理科學生,所以她才選擇電腦科學。
剛上大學時,互聯網才開始發展,班上很少女同學。她說:“我還記得上課第一天我把磁碟片拿反了,試了很久都放不進磁碟機,班上男生都笑我,說:‘一看就知道你不會!’我就跟自己說要好好讀書,而到現在我都沒有後悔,我要感謝我爸爸。”
時至今日,她覺得進入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女生還是很少,所以除了從事學術研究,她也致力向社會大眾推廣STEM,例如辦STEM工作坊,希望啟發更多女生和弱勢群體對科研產生興趣。這種推廣工作也延伸至馬來西亞,她跟本地多所大學的合作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科研,另一部分是向女生和弱勢群體推廣STEM。
這些年來,她一直都很關心馬來西亞,發現有些人對國家教育系統失去信心,乃至對個人前途失去信心。她本身其實也經歷過這種感覺很挫敗的時期,比如會抱怨為什麼在國內得不到獎學金。可如今想來,她說就是因為這樣的環境,才造就了很多很出色的馬來西亞華人,“我還是以馬來西亞華人為傲。”
相關稿件: 馬大物理系透過藝術科學 打造豐富多元的STEM教育 劍橋大學博士生阿立芬 深陷化學研究魅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