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知識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真正的人文教育,可以讓人活起來,讓人變成真正的一個人,真正擁有一顆心,用心去體驗一時的世界。人找到了真心,也就找到了真相。真相存在於人間。
ADVERTISEMENT
人世間有真相嗎?達祖丁教授在《知識並不總是“真相》一文(2024/2/3 《星期六廣場》版)中認為,真相併不存在,然後指出知識是一種“方便的真相觀念”。以一時的知識作為永恆的真相的基礎,所以這種知識,只能是一時有效,也只能對一些人有效。反過來說,知識過了時,“一時的真相”就不適用,就需要新的“真相”。
這樣兜圈子說話,真相到底是不是永恆的呢?教授給出的答案,是“只有上蒼才知道事情的真相”。這是說,只有“上蒼”的世界才有所謂“永恆的真理”;而人世間就只有“一時的真理”,也就是所謂知識。
我知道很多華人看到這個答案會點頭稱是,以為自己就是那麼想的。他們把世間的問題都歸咎於“知識不足”,認為只要彌補這種不足——教育——人世間也就和平了。
我也知道很多華人看到這樣的話其實無動於衷,沒有任何感覺。他們信奉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我不能說你錯,也不知道怎樣說你對。就這樣,不相往來。
本來,這種不相往來其實很好,符合老子描繪的理想國。但馬來西亞有不同文化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彼此交流,彼此摩擦,硬是要組成一個政府,行一個政策,人必然要彼此往來。
儘管我認同上述這句話的道理,但我並不認同教授說的話,原因是:這是一個宗教教義的闡述(religious statement),而我並不信奉對方的宗教,更不瞭解其教義,我根本無從認同起。我所認同的,是我從經濟學這扇窗戶,從中國古人的儒釋道的哲學思想這幾扇窗戶,所看到的“真相”。
“相”就是相貌,是表面的、膚淺的,只有“真”才能讓“相”有內涵,有深度的含義,這就是“真相”。“真”從哪裡來?
真,不是客觀的現實的存在,現實的存在都是一時的,一時的都不真。比如我們在沙灘上寫字,馬上就被海水沖走,我們真的寫字了嗎?還是從來都沒寫過?所以,人不會把重要的東西寫在沙灘上,而是會刻寫在比沙灘更難被擦走的平面上。我們看到人類的先祖老早就在石頭上刻字。
相,就是這些客觀現實的存在。相,都是會變的,會變就是“無常”。所謂“真相”,就是一個“常”字,即永恆不變的。
很多人認為,既然人世間都只有各種各樣的“相”,人所追求的“真”,就只能依賴死後天國的上蒼來賜予了。這就是所謂亞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的基本教義。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以及巴哈伊教(Bahai)都屬於這類宗教,我簡稱之為西方宗教。
東方沒有宗教。東方只有思想哲學和迷信鬼神。奇怪,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祭拜不屬於自己的鬼神,是諂媚小人。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都不能服侍好,又講什麼服侍鬼神?
東方思想,重視的是“人”。佛家思想一貫如是,所以有人主張佛教不是宗教。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相通之點,也在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來展開哲學講述。
如果我們是一個華人,如果我們不信奉西方宗教,我們就必須知道,我們的文化里根本沒有“上蒼”的概念。既然如此,真相在哪裡呢?
真相存乎一心。然而,並不是每顆心都看得到真相;只有真正的人才配得起一顆真正的心,一顆真心,才能看到真相。(參照前文《讀書不是為了賺錢》)。
相,是用眼睛去看,是用手去觸摸,是用頭腦去作理性思考和邏輯分析的客觀存在(objective being);真相,是用心眼去感受、去體會、去理解,才看得到的主觀判斷(subjective judgment)。
客觀不一定是“好”,主觀不一定是“壞”。依賴客觀的知識,則必然看不到一個普遍的真相。通過修心,讓人具備心眼,讓每個人都能為自己所看到的“相”做主,則人心的主觀判斷,就會產生人世間的真理。誰有心?人。所以,只要是人都具備參透真相的潛力。
話說回頭,真相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我由衷地認同教授關於“知識只是一時的真相”的論點。因為認可這一點,所以我主張,探尋真相不能單純地依賴知識教育。非知識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真正的人文教育,可以讓人活起來,讓人變成真正的一個人,真正擁有一顆心,用心去體驗一時的世界。人找到了真心,也就找到了真相。真相存在於人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