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6日讯)马接峇鲁新村年景布置从一开始的老人团队,发展到今天的结合老、中、青三代百人团队,绝非理所当然。那是前辈带着后辈一步一脚印的耕耘,用彼此共同爱新村的心,谱写传承中华文化的美丽故事。
从2000年开始配合新村成立50周年而办的年景布置,发展至今时今日最具年味的华人新村布置,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打卡景点,对24年来参与过的每个人都是一份美丽收获,尤其前辈们看到中生代和新生代踊跃加入,更是欣慰当初撒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
一开始参与年景的前辈、逐渐上手的中生代及初生之犊的新生代对《星洲日报》表示,办年景不仅凝聚了村民力量,保持新村年轻及有活力,更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非物质成就,让“马接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也把年景布置范围延续到了华小、社团、宗教场所。
戴碧源:年轻人为年景忙到凌晨
村长戴碧源表示,村委会近年下放权力让百年团队去负责年景,长辈们负责监督,很欣慰看到年轻人的继承,愿意为新村年景付出并忙到凌晨,展现村民凝聚起来的文化传承力量。
“我们上一代的点子可能跟不上了,交给年轻人去发挥,无形中也吸引游子们回乡村,让村里保持活力。”
他认为,新村年景也带动了学校的师生、家长和董家协为校园隆重布置,把这颗文化种子撒在校园。
“当年领导人已故拿督威拉傅润添叮嘱村委会尽量去做,他来找资金,如今我也对着下一代说同样的话,这个传承是无形却有意义的。当中也不可少了历届议员们的资金协助。”
他指出,村民“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成为他们努力找赞助商和资金的推动力,确保这项进行了24年的新村年景不断层。
傅协隆:一口气制作70棵梅花树
梅花街发起人傅协隆对制作梅花树深有兴趣,这10多年找树干、买梅花、插花、创作、布置从不觉得累,甚至一过了中秋节就开始构思及投入布置,今年更一口气制作了超过70棵梅花树。
“很开心看到人潮涌现梅花街,大家也给予称赞和肯定,鼓励着我们更有信心继续。我很荣幸为新村付出,从不埋怨。”
他说,梅花巷里的梅花树全由他手工制作,每一棵都是耗时的心血作品,其他地方的梅花树则让年轻人尝试制作,自己从中给意见。
“以前我‘一脚踢’布置梅花街,慢慢有年轻人结伴后就轻松了不少,甚至10多岁的青少年也开始参与,让我们看到接班的希望,年景文化不会断层。”
赖家濠:从年少看着长辈布置忙
筹委会主席赖家濠(36岁)表示,从年少看着长辈们为年景布置而忙,到如今自己成为领导人,深刻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包括筹钱、花时间布置的坚持精神。
“我们体会到他们的辛苦,知道这条路不容易走,但我们会坚持走下去,很欣慰有许多00后开始加入,听着前辈们的指导学习,体现了村民一代接一代传承中华文化的好现象。”
他指出,许多在外工作的村民主动回来帮忙,出钱出力,从不埋怨。
赖南志:学生体现“一家亲”精神
在吉隆坡工作的赖南志(43岁,副主席)负责宣传工作,欣慰看到中学生和大学生村民的加入,展现了传承和结伴的力量,也体现了“新村是大家的”精神。
“我们尽量对外宣传,让在外的游子也有了回乡的渴望,希望更多能加入这个团队,一起为新村努力。”
傅健有:每年设法创新期待成果
副主席傅健有(41岁)是协助父亲傅协隆装饰梅花街多年,每年设法作出创新,根本没想过累,反而每次都很期待看到成果。
他认为,大家一起努力将概念化为具体,让村内村外的人都喜欢梅花街年景布置,是一项非常开心的过程,也是共同努力得来,对新村凝聚力非常有帮助。
张智鸿:每日放工后投入装饰
副主席张智鸿(26岁)本着想为家乡付出的心,连续两年加入百人团队布置年景,每日放工后就投入工作,虽然累但很值得。
“我们在这边长大,看到自己的新村吸引很多外地人来参观,是一种光荣。”
万俊浩:推荐许多同学来参观
负责航拍的万俊浩(15岁)年龄最小,放学后就开始忙到晚上,喜欢与大伙一起努力布置的过程,当看到成果特别开心自豪,并成功推荐许多同学来参观。
“年景布置有传统文化的意义,这不是老人文化,是年轻人应该传承的中华文化。”
赖震豪:须兼顾很多细节不容易
负责拉灯的赖震豪(16岁)首次参与布置,感受到前辈的不容易,既花时间又须兼顾很多细节,觉得传承文化很伟大,以后会继续参与。
他说,本身自愿参与布置,父亲则是负责学校的灯光布置,父子俩都很开心为家乡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