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勿論將來如何,粵語畢竟仍然有它存在的價值,是不能被取代的,有些獨特的話語,必須用鬼馬的粵語說出,才顯得格外生動傳神。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華人中,粵籍人士並不是人數最多的族群,但粵語卻似乎是最流行的方言。只因老一輩的華人,很多自小就看香港粵語電影成長,80年代港產電視劇錄影帶風靡大馬華裔觀眾,連其他籍貫人士也廢寢忘餐地“煲劇”,從而學會一些趣怪的港式粵語,開口埋口就說:“你唔好阿芝阿佐喎!”、“系咁先!唔系咩呀?”、“你咪當我Lulu喎!”
90年代大受歡迎的周星馳無厘頭喜劇,更一定要用刁鑽抵死的粵語來說,才能達到100%爆笑的功效。“星爺”那句又囂又串用來窒人的口頭禪“你講嘢呀?”,如果改用正經八百的華語說出,變成“你在說話是嗎?”,效果立時大打折扣,變得韻味全失,完全“唔對路”,兼且“唔系嗰皮”!
不過,近十多年來的華裔小孩,很多都是以華語與長輩溝通,而不擅長使用粵語,甚至不會講也不會聽。這種趨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粵語在本地的傳承會有中斷的危機嗎?
姑勿論將來如何,粵語畢竟仍然有它存在的價值,是不能被取代的,有些獨特的話語,必須用鬼馬的粵語說出,才顯得格外生動傳神。
如今農曆新年來臨,且列舉一些粵語的新春俏皮話與大家分享,這都是很久以前由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相信也可繼續傳承後世。即使有些不是真的那麼好笑,卻因有粵語押韻提升了趣味而得以加分,例如:“年廿八,洗邋遢”、“新年流流,最講意頭”、“恭喜發財,利是𢭃來”、“年糕年糕,年年升高”、“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等等。
以新春食用物品和過年傳統習俗為題材的粵語俗語和歇後語也有不少,且略帶詼諧意味,如下:
“好做唔做,年卅晚謝灶”——嘲笑一些人在不適當的時候做不適當的事,不但毫無作用,簡直多此一舉。通常百姓都是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拜祭灶君,稱為“謝灶”,祈望他上天庭向玉帝彙報時能為全家人美言說好話;但假如錯過了這兩天,拖到年卅晚才來謝灶,就等於白費工夫,做了也是白做 ,因那時灶君早已身在天庭,享用不到你的祭品了!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在年晚準備迎接新年時,家家戶戶都會炸煎堆,象徵過肥年;既然人家每戶都有煎堆,自己也不能執輸,一定要“跟大隊”追隨此趨勢,也設法弄個煎堆出來做做樣子。這俗語後來演變為:到了適婚年齡的男子,見到其他人都娶得了老婆,自己也不甘後人,於是“唔理好醜,但求就手”,也隨便揀個老婆,即使是個“籮底橙”,也濫竽充數照收,總之人家有的,自己也一定要有!
中國人過新年循例要燒炮仗(燃放爆竹),靠震耳欲聾的巨響增添熱鬧氣氛,有句粵語歇後語是:“燒炮仗唔著——冇引”(冇癮)。炮仗點燃不著無法引爆,是因為欠缺了那條火藥引子所導致,這“冇引”兩字,其實是暗喻“冇癮”,即覺得不開心,興致索然,冇釐癮頭,而致木無表情面懵懵!(還有一句“溼水炮仗”,因弄溼了炮仗裡的火藥,以致不能點燃引爆發出巨響。這俗語是用來形容一個完全沒有火氣的人,許冠傑的〈半斤八両〉也唱出這句:“溼水炮仗點會響?”)
“年初四咁嘅樣”——即面口難睇,黑口黑麵。對打工仔而言,年初一至年初三放大假,可以盡情玩樂很開心;但到了年初四,假已放完,錢也用光了,又得開工繼續挨世界,當然心情鬱悶,揦埋口面,唧都唔笑囉!(與這句俗語相反的是“笑到四萬咁嘅口”,麻將“四萬” 牌中的那個“四”字,很像張開嘴巴笑至露出整棚牙的表情,正是笑到見牙唔見眼!)
“有心唔怕遲,十月都系拜年時”——意思指只要誠心去做一件事,即使遲了很長的時日也不要緊,所以遲至十月,也依然可以向人拜年。(不過,這句俗語卻與“好做唔做,年卅晚謝灶”的處事觀點互相矛盾,遲了一個星期謝灶受到指責嘲罵,但怎麼遲了九個月才拜年卻說“唔怕遲”呢?似乎厚此薄彼,“大細超”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