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挖到恐龍化石有什麼感覺?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保羅.拉米(Paul Rummy)笑答非常興奮。當他首次隨團到中國吉林延吉挖掘恐龍化石時,心情格外激動,手裡每塊小骨頭化石都顯得很珍貴。
ADVERTISEMENT
而在一旁的隊友卻早已心無波瀾,一心只想找完整的恐龍頭顱化石。他說,這些骨頭雖小,但它可是史前巨獸的殘骸,猶如找到1億年前的寶藏!
報道:本刊 林德成
照片:受訪者提供
龍,是一種神秘的物種,但又無所不在──古老建築、宗教場所、祭祀活動,常會看見巧奪天工的龍形雕刻,或騰雲駕霧的龍形圖案。東方文化中,龍的形象是神聖而莊嚴的,承載著民間信仰的重量和文化蘊涵;西方文化中的龍,則以殘暴兇猛形象表現,一旦惹怒它們,便會遭惹殺身或滅村之禍,它們常與寶藏有關聯。
“全世界都在傳播龍的文化,取決於你如何說那個故事。”保羅、拉米說道。
不過,這些龍只在虛構的神話中流傳,而恐龍才是貨真價實的古代生物,曾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見證地球生命的演化。換言之,恐龍才是與人類最靠近的“龍”。
“在某個階段,恐龍一直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面。”也許是書籍、電影或展覽,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恐龍。“有些古人在農村裡面看到一些大骨頭,他們便認為是龍骨,就命名(這個地方)為龍山、龍鎮和其他名稱。”然而,這些古人根本沒有想到是恐龍,以為是飛龍死後的殘骸。
恐龍是雞的祖先?
身為古生物學家,最重要的是瞭解骨頭,“拿起一根小骨頭,你就必需知道,你到底在看什麼?”
有人曾以為鱷魚是恐龍的後代?兩者外表雖有些相似,但答案卻否,鳥類才是恐龍的後代。保羅.拉米解釋,根據恐龍演化樹系統,恐龍、鱷魚和鳥類的分支很密切。而鳥類是由小型獸腳類(Theropods)恐龍進化而成,因此鳥類可以說是飛向藍天的恐龍。他隨即問道:“有沒想過暴龍最後進化成一隻雞?”
難道恐龍是雞的祖先?當小型獸腳類恐龍進化成鳥類時,亦有專家發現有羽毛的恐龍,小盜龍(Microraptor)就是其中一種有羽毛的恐龍。過去多年,專家也曾提出見解,認為暴龍可能有羽毛覆蓋身體。
翼龍竟不是恐龍?
能在天上飛的翼龍原來不是恐龍。保羅.拉米指出,翼龍不在恐龍的演化樹裡,所以不是恐龍。
他進一步解說,專家是根據恐龍臀部結構來分類,比方說像鳥類的臀部(Ornithischian)和蜥蜴類的臀部(Saurischian)。“蜥臀類分為蜥腳類和獸腳類,獸腳類又分支出鳥類;鳥臀類就分支出鳥腳類、腫頭龍類、角龍類、劍龍類和甲龍類。”
而從他展示的摸擬照片中看到的魚龍、滄龍、蛇頸龍、鱷魚等等,全都不是恐龍。那翼龍為何被以為是恐龍?可能被電影所影響。它只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有翼爬行動物。
暴龍原來有嘴唇?
大家對暴龍肯定不陌生,它是恐龍界的明星,其化石較多出現在北美國家。他說,在中國也有發現類似的暴龍化石,然而不叫T-rex(Tyrannosaurus)。“T-rex是暴龍科的一個種類,中國就有諸城暴龍,當時是在山東找到諸城暴龍的化石。”
不過,經過漫長的科研和化石考究,電影中的恐龍模樣在未來或許會有變化。他稱,在《侏羅紀公園》裡面的暴龍是血盆大口,牙齒尖銳外露,但最新的研究發現暴龍是有羽毛和嘴唇的。
根據2023年3月底出版的《科學》期刊,有研究報告指出,暴龍的牙齒並非長期露出,而是有嘴唇覆蓋,外觀上更像現代的科摩多龍,而不是鱷魚。
“所以下一部恐龍電影,暴龍就要(有唇)覆蓋牙齒了。”他笑道。
說到《侏羅紀公園》,還有一個有趣的知識。白堊紀是恐龍最繁盛的時期,而這時期的恐龍都出現在《侏羅紀公園》電影裡,而非侏羅紀時期的。由於《侏羅紀公園》這個品牌太紅了,大家只能順著下去,沒有更改。
它一直被誤會偷蛋
保羅.拉米曾跟隨團隊到延吉和江西參與恐龍化石挖掘行動。他們在延吉發現了很多蜥腳類的恐龍化石,江西則發現很多恐龍蛋化石,且有骨骼和蛋。
他提到竊蛋龍(Oviraptor)其實被誤解。早年在江西所找到的恐龍蛋化石很多是竊蛋龍的蛋。然後,在這些窩的旁邊發現成年竊蛋龍骨骼化石,但性別未確定,究竟是父親或母親在照顧這些窩不得而知。
“竊蛋龍這個名字是一個誤會,其實它們並未偷蛋,而是在照顧自己的蛋。剛發現(化石)時,這些恐龍蛋化石旁邊為什麼會有竊蛋龍的骨骼,就有懷疑是不是在偷恐龍蛋吃,然後取了這個名字。”
可惜,因前人為恐龍命名了就不能更換,所以竊蛋龍就被汙名了。
糞便化石可推演生態環境
保羅.拉米近年潛心研究糞便化石,這是遺蹟化石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在古生物學經常被忽略,因為不知道可以對糞便化石做什麼(研究)。”
在還沒攻讀古生物學之前,他本是一名野生動物生物學家。對他而言,糞便可以儲存很多生物訊息。恐龍骨骼化石可大概模擬出恐龍的形體輪廓,如果加上糞便化石,便能知道什麼物種、生長環境、細菌、寄生蟲資料,這些都是骨骼化石給不到的訊息。
舉個例子,在糞便裡面可以找到一些碎骨,還可以做植物孢粉分析。經過切片研究和CT掃描,便可以知道孢粉是屬於什麼類型的植物,能夠模擬出幾千萬年前的生態環境。
無奈在亞洲目前沒有找到任何恐龍糞便化石,也不知道它們如何排洩。“可能不是沒找到,而是在盆地野外被大家忽略了,因為它的樣子像石頭,又不像骨頭,所以認不出來。”
在2021年,他與團隊就曾針對距今約1.31億至1.26億年的7件魚糞便化石展開研究。翌年,中科院的研究團隊在越南北部發現了擁有3300萬年曆史的鱷魚足印糞便化石,而有關化石也屬於鱷魚的糞便。他補充,食肉動物的糞便可以保存得很好,只要符合埋藏的條件,便能夠保存下來。反觀植食性動物的糞便屬於流質類,無法維持糞便的形狀。
有時需要靠運氣和經驗才能找到腳印化石,比方說獸腳類的腳印化石,它的足跡是3只腳趾的形狀,像雞踩在地上的痕跡;植食性恐龍的腳印則是圓形的,在地上就成了一個洞,所以有時很難斷定是不是恐龍腳印。
如果只有一個腳印,就要抱持懷疑。發現一對比較好,倘若有3個腳印,又呈現出正在步行的軌跡那就更好了。“你可以做一個三角形,然後計算速度,究竟它在走路、站著還是奔跑。”
科研亦要帶動社會經濟
每一次遠征和挖掘就好像小規模探險,永遠不知道會發現什麼。他坦承大多數發現都是偶然的,很多時候會空手而歸。
當他們發現一個恐龍遺址,第一時間要向地方政府、土地局提出申請,搶救這些化石。接著要制定救援計劃、保護計劃和長遠計劃。倘若與開發商有衝突,要如何和他們協調?比方說一半地區可以建房屋,另一半可做主題樂園或文化遺產區,進而推動整個社區,達致雙贏模式。他認為,發展商可以和科研人員一起做城市規劃。
他舉例,從2016年至2023年,延吉出現恐龍化石後,就變成了一個旅遊網紅城市。
“我們正在做的實際上是回饋社會,是要帶動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經濟。我們研究人員的發現和成果,必須轉化成給大家帶來利益的渠道,帶動一個城市的經濟和科學科普活動,這才有意義。”
相關報道: 【除夕年刊/01】友族文化裡,流傳著哪些龍傳說? 【除夕年刊/02】華人文化裡的龍,美好事物的象徵 【年刊專題/03】上億年的生物演變 龍的後裔長這樣? 【除夕年刊/05】從文學、動畫、電視劇尋龍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