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發佈: 7:11am 12/02/2024

有情有味

陳靜宜

不要再清冰箱了

蔡振南

催收

清庫存模式

精簡的冰箱

家中沒有冰箱

吃最新鮮的食物

陳靜宜 | 不要再清冰箱了

就我所知,有些香港人家中是沒有冰箱的,不代表他們吃不新鮮食物,反倒是最新鮮的食物。他們的“冰箱”就是市場,只買當天需要的食材,甚至一天上兩次市場,早上買午餐菜、下午買晚餐菜……

Woman Buying Vegetables In The Street Market, Hong Kong, February 17, 2014.

ADVERTISEMENT

我曾很長一段時間擔任報社美食記者,採訪過許多人,其中一次採訪了臺灣音樂創作者、歌手,同時也是男演員的,他的一席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許多人上餐廳吃飯會催菜,我不同,我。”催菜是催促已點的菜快快上桌,他是催服務人員把桌上光盤快快收走。

原因是當他見到上桌熱騰騰的菜,如盛開的花朵,隨著時間、隨著眾人夾菜而逐漸變冷、凋零,不忍看到不美好的狀態留在世上,於是催收。就像他曾作詞的一首臺語歌〈花若離枝〉,“花若離枝隨蓮去,擱開已經無同時”,意思是說,花一離開花莖便很快枯萎,即使同株再開花也已經不是原來的那朵花了,可以延伸成珍惜當下之意。他外表看起來很草根派,卻有顆溫柔細膩的心,對飲食的態度也是這樣。

我與母親不住在同一個國家,一次過年期間去探望她,於是我們有了幾個星期共用一個冰箱的經驗,家人共用冰箱,聽起來再正常也不過,然而我跟她有很長一段時間各自獨居,因此對冰箱管理有不同的作法。

或許是受到年幼匱乏、年老恐慌的影響,她一見到冰箱有點空了,就要我去買很多食物來填到滿為止,一旦填滿了,就進入清庫存模式,如此週而復始。聽起來也很合理,好像沒什麼問題,問題是出在冰箱的容量。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10:00am 11/04/2025
陈静宜/用煮哥罗面认证古晋人

做出家乡味,也是颠沛流离、多方迁徙的华人一堂重要的必修课,过去人们从中国大陆迁居到南洋等地,而在马来西亚新一代人,又迁居到纽澳、英国、台湾等地,我们要记得,即使离乡背井,家乡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古晋华人的生活离不开哥罗面。

古晋华人的生活离不开哥罗面,正如巴生华人的生活离不开肉骨茶一样。在古晋老区,三五步就有一摊哥罗面,吃哥罗面大概就跟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吧。不过,如果不是吃而是煮呢?——想吃前提是要有人煮,没人煮怎么吃得到呢?

同叫哥罗面,却有不同风情,白色哥罗面是原版、红色哥罗面是加了叉烧油、黑色哥罗面是加了黑酱油。

我的朋友世玲在古晋的学校授课,她告诉我,课堂上有一堂课是“煮一碗自己的哥罗面”,自己煮的自己吃,自负因果,多么棒的学习啊!

“怎么煮哥罗面呢?”她问孩子。有孩子告诉她:“开火了之后,把面条丢进锅子里。”结果孩子发现自己锅里的面一直是硬的,再下去就要焦了;但隔壁同学的面却是软的,到底为什么?孩子进一步观察后发现,“原来要先放水,把面煮到软软,捞起来才是平常吃到的面。”

又有孩子告诉她:“我看到妈妈煮哥罗面前,会先在水里撒一种白白的粉。”她问孩子那是什么?孩子猜是糖。她让孩子回家再观察一次,隔天孩子告诉她:“老师,我看到白白的粉是来自一个盒子,我去找那个盒子来看,发现是盐。”

等孩子们在家里都练习得差不多了,最后一堂是户外教学课,到哥罗面摊上跟安娣学煮哥罗面,观察职人怎么煮哥罗面,面的软硬度、面的温度、放调味料的顺序、放调味料的比例、哥罗面的配料结构等等,最后就是验收成果,吃下自己的那碗面啦。那可能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碗自己煮、自己吃的哥罗面,想必印象深刻。

煮一碗哥罗面的这门功课有很多学习,我觉得这是很棒的食育课,可让孩子将注意力拉回生活中,并且培养观察力,“太多学生沉迷滑手机,不要说煮,可能连自己吃了什么都不关心。”她感叹地说。其次就是力行实践,这有助于看见更多细节,从尝错中不断修正,且能增加对家乡的认同。

做出家乡味,海外华人的重要必修课

受到饮食西化、外食产业发达等影响,我听到过不止一次,有人怀念公公做的薄饼、想念婆婆做的上海熏鱼,很可惜祖辈都过世了,想吃吃不到、想学也来不及。

有一次,我在台湾一堂红龟粿的手作课程中,发现有位年轻女孩来参加,这年纪的女孩通常着迷偶像、爱跑演唱会,我好奇她怎会想来学传统糕点?她说她奶奶很会做红龟粿,她想跟奶奶学,奶奶总是拒绝她,说:“这你不会啦,我做给你吃就好。”她不会说方言也不知该如何说服奶奶,于是只好到坊间厨艺教室上课,其实内心真正想做的是找到跟奶奶的连结。

有人问我,饮食写作的第一步是什么?我认为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道属于共同记忆的食物,我们或许错过了古晋的食育课,但可以自行重修,观察、笔记、练习煮出那道家乡菜,饮食写作的第一步是力行实践,然后纪录,对别人不一定有意义,但对自己绝对有意义。

做出家乡味,也是颠沛流离、多方迁徙的华人一堂重要的必修课,过去人们从中国大陆迁居到南洋等地,而在马来西亚新一代人,又迁居到纽澳、英国、台湾等地,我们要记得,即使离乡背井,家乡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相关文章:
陈静宜/古晋毕打拿市场的潮州蚝煎
阿蓟/大马人把Roti John变多元了!
夏靖柔/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胡须佬/老伯炸鸡兴衰史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