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看到这一段文字时,有多少在香港影视剧熏陶下长大的人可以“念”出来,而非“唱”出来呢?
ADVERTISEMENT
这是来自粤剧《帝女花》里的知名唱段〈香夭〉,也多次被搬上荧幕,足见其受欢迎程度及影响力。
就连在“茨厂街年味节2024”观看粤剧演出时,也有观众表达对此剧目的青睐。但是对于吉隆坡粤韵粤剧曲艺协会负责人杨宝香而言,《帝女花》却是极为头疼的剧目,为什么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
视频:本报 陈愐壮
在上世纪的50年代,杨宝香随着父母去看粤剧,尽管听不懂台上演员在唱什么,不知艺术为何物,却被他们的华丽服饰深深吸引,从此目光再也离不开粤剧。
每逢2月、7月、8月神庙上演神功戏,她都会早早去占位,有时光顾着看戏,将上学和考试置诸脑后,少不了老师一顿“藤条炆猪肉”。
18岁中学毕业后,她翻阅报纸得知八和会馆招生,于是开始白天打工,晚上学艺的充实生活。
她回忆,单单是拉筋、走圆台(即在台上绕圈走,代表一段漫长旅程)等基本功就要练足3小时。“六七十岁的老师父不让我们停,就一直走圆台,所以练到我们的腿很扎实。”
“若不够扎实,很容易腿软,走到台前,灯光一打,底下全是观众,加上心理压力,分分钟会跌倒,最重要是基本功要扎实。”
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眼波如何流转都有学问,为了确保花旦的指法、手势柔美优雅,每天见缝插针地练习云手拉山。
“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厕所,一有空就要练,因此我们年龄这么大,手(动作)还是很柔软的。”
日复一日的苦功在演员粉墨登场的瞬间展露无遗。挺拔的身姿、洪亮的声音,让现场最后一排的观众亦能听清、看清。
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因为舞台表演往往是一次性的艺术,要应对的突发意外不计其数,若没有丰富的经验支撑,一台戏也许就此分崩离析,惨淡收场。
爆肚考临场反应 乐师来救场
早期的粤剧盛行“爆肚”,演员在没有详细剧本的情况下,根据提纲的梗概临场发挥,极其考验演员的应变能力。
“以前我们真的很惨的!”杨宝香回忆起过往那段爆肚岁月,不禁叫苦。
在她作为新人演员跑龙套的时代,演出时段分为午间和晚间。晚间是重头戏,剧本齐全,而午间大多是新人锻炼的时段,均是爆肚形式演出。
比如杨宝香当天饰演员外的女儿,外出寻父途中被匪徒抢劫,坐在山边哭,恰好有人路过搭救,她就对路人边哭边讲述来龙去脉。
上述就已是提纲的全部,至于具体“哭诉内容”的唱词,得全靠演员自己现编,以及与乐师的默契配合方能顺利完成演出。
“那乐师怎么知道你要唱什么调?”我问。
“靠手势,”杨宝香示范道,“我们会趁转身时朝乐师打手势示意要二黄、首板、倒板等等,乐师一看就知道我们要什么。”
“我不太记得了,因为现在都有剧本。以前的师傅临场反应真的很快,很厉害。”
她笑说,有时候“口哑哑”(即词穷),不知道自己该唱什么,只能一直转身,行话称“游花园”,用眼神向师傅求救。
“师傅们很合作,因为知道我们资浅,极力配合我们。”
专业的乐师不仅临场反应迅速,亦能在演员忘词、跑调之时给予引导、救场,可惜的是经过疫情后,许多乐师纷纷转行,凑足完整的乐师班底已成奢望,不禁令人感叹。
“以前有8位乐师,渐渐越来越少,一台戏最少要有3个乐师,疫情后只剩下1个。”
由于演员和乐师班底不足,原来连续演出7日的神功戏,而今只得缩减成3日。
“我们戏称‘游街三天’,有的甚至只有2日。”不过,她话锋一转,“现在好像又恢复兴旺的现象,变成有工作上门但没人手做。”
市场回温,奈何有工无人开,供不应求。
即使她的徒弟不少,大多数仍未达到演出水平,又或者达到水平者亦忙于工作,更现实的问题是:人数未能凑足一台戏所需的“六大台柱”(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及武生),所以她只能将演出范围锁定在规模较小的场合,或选唱折子戏。
“要组一台戏,真的很不容易。”。
《帝女花》最为压力
20岁左右,声色艺俱全的她成为正印花旦,80年代的大马粤剧仍蓬勃发展,每日随着戏班到处奔波演出,行程满满当当。
一般演出前一晚庙祝点戏后,他们就会着手准备,甚至通宵达旦在“刨曲”(即钻研曲目)。
“前一天派曲,刨曲到天亮,不用睡觉。很辛苦,但是很开心。”
《帝女花》、《白蛇传》、《牡丹亭》是粤剧经典剧目,其中《帝女花》更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的名剧。由于许多观众百看不厌,且几乎人人会唱,因此容错率近乎为零,演出的演员压力之大便可想而知。
“只要半个字唱错,观众就能立刻发现。”
虽然每日可能会演相同的剧目,但杨宝香会在表演形式上略做更动。
“除非是丑生,可以多说话,文武生、花旦怎可能乱讲话。”
在这么多剧目中,早就烂熟于心的《帝女花》理应可以省去他们背曲的工夫,然而杨宝香却认为是最麻烦的剧目。
原来是由于演出所需的道具例如柳树、香烛、酒杯等等繁多又零碎,置景、撤景费时,可是演出时长可能不过10分钟左右,有多麻烦自不待言。
粤剧香火谁延续?
犹记得小时候接触粤剧的管道,多半是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如今“神功戏”亦是他们的主战场。
“如地主诞、华光诞、观音诞等等,在怡保很多的。”
此外,也能在一些商场的文化类活动见到他们的踪影。
“因为年纪的关系,现在接戏会很辛苦,只是偶尔会接。通常是接商场的工作,15分钟至半小时左右。”
“商场的工作,我一般只是负责支援,演出是交给年轻一辈去做,”杨宝香道,“除非是大型演出,那就我们出场,小型的演出让他们汲取经验。”
采访当天,杨宝香的徒弟李伟源、黄延熙亦在场。高挑的李伟源自是文武生的不二人选,声线偏高的黄延熙则是花旦,分别36岁、38岁的两人在因缘际会下,对粤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今经常会在闲暇时间参与演出。
杨宝香如今年龄最小的弟子是11岁,不知这位小弟子将来是否能接棒师兄踏上舞台呢?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粵劇術語
由于粤剧深受香港人欢迎,因此有许多粤剧用词也被融入到日常用语中:
封相
过去粤剧惯例,第一晚开台戏必定是《六国大封相》,因为场面浩大、出场人数众多,因此后台会非常忙碌、杂乱,后来人们用以形容场面非常混乱。
撞板
在演奏或唱曲时节拍或速度出错,后来但凡出错也被称为撞板。
爆肚
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按照提纲、梗概即兴演出。
煞科
常见于剧本最后一页,代表散场,后来影视剧拍摄杀青,也称为煞科。
点击链接观赏视频:
【粉墨登场 02 • 粤剧】杨宝香浅唱《帝女花》
相关文章: 【粉墨登场/粤剧02】走入后台 看粤剧服化道门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