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喜歡出自父親巧手下的“龍”。無論是他休閒時在紙上畫的、為了客制訂單畫的草圖,又或是最終完成的黃金飾品;“龍”已深刻在我腦海中。
ADVERTISEMENT
父親是金匠,他的工作室內有兩張打金桌。我上小學前偶爾會跑進工作室,然後坐在一旁看他工作。記憶中,有一枚“批花”龍型銀飾讓我愛不釋手。批花(也稱為“鏨花”(或鏨刻),屬於傳統打金技藝之一。其技法是用錘子和特製鏨釘在金屬表面刻畫圖樣或紋理。雖未曾向父親拜師學藝,但我曾嘗試臨摹父親所畫的龍。可無論怎麼畫,依舊無法畫出相同的感覺;長大後才逐漸明白,那是父親自身對龍的詮釋,也可以理解為個人風格,因此難以復刻。
回想起來,我亦曾以自己的方式呈現龍。依稀記得小學四年級時,製作過一隻龍船型的燈籠。那時臨近中秋節,心血來潮想做龍型燈籠。於是用報紙紮成龍首和龍尾的雛形,貼上吸油紙後,風乾上色。正當我煩惱該怎麼銜接龍身時,父親提出用鐵絲為我製作船身的骨架,好讓我能裹上燈籠紙;於是才決定以龍船的形態呈現“燈龍”。待龍首和龍尾成型並固定好,船架裹上燈籠紙,再用珠子裝飾龍的眼睛、絨條做成龍鬚和龍舌;用絨布和紙皮組成龍船的踏板,上面還擺著3個用雞蛋殼做成的福、祿、壽三星公。
完成後,父母親鼓勵我送去參加小學的燈籠製作比賽。小學組的燈籠製作比賽規定必須在當日上午課堂時段完成,之後由校方保管並在當晚中秋活動時評審。公開組則是自行製作完成後,當天直接送到評審處。因此該“燈龍”是以父親的名義報名參加公開組的比賽,最終獲得安慰獎!
如今回顧,自己喜歡手工創作亦深受父親影響。感謝父親允許幼年的我探索工作室,讓我有機會耳濡目染。稍稍長大以後,面對花樣百出、製作各式各樣手工的我,父親願意花時間陪伴,一起解決問題和完成作品。後來負笈臺灣,選擇修讀藝術創作相關課程。龍,不知不覺成為我和父親的羈絆;我相信,有一天也能刻畫出屬於自己的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