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我的心目中是一種勇猛,且祥瑞的象徵,這是小時候最純粹的想法。當光陰被擠縮成為年齡,我開始理解到,原來龍也有高冷的一面。
在高中的課文〈說難〉中,韓非子道盡了進諫和遊說君王的艱難和兇險。其中有一段原文是這樣寫的:“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ADVERTISEMENT
當時黎進生老師課堂上娓娓道來:“以前人們將君王稱為龍,也是就天子。龍在溫馴柔和時,人們可以稍微放縱,甚至騎在龍背上嬉戲;然而龍的喉嚨下方長著反方向鱗片稱為‘逆鱗’,約有尺許,如果不小心觸摸到其逆鱗將惹來殺身之禍。”
老師繼續翻譯韓非子的話,說:“君主帝皇也有逆鱗,進諫的說客必須避免觸碰其逆鱗,才有成功遊說的希望。”
到高中,我才知道原來龍有逆鱗,而且不可以任意觸碰。35年前,老師的一席話,我銘記於心。從此以往,每到初次參觀的廟寺或有龍塑像的地方我都會好奇並稍加留意,心裡總惦記著:“這裡的龍有沒有逆鱗。”
後來,在宗教典籍中讀過:“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龍和象在佛教是尊貴高尚的眾生,常被比喻成有修為的大德;而馬和牛則是卑微辛勞的眾生,常被比喻為一般庶民和信眾。換句話說,經典勸誡:“修行者必須擁有服務諸眾生的願力和擔當,在修學路上才會有巨大的成就。”
這簡直是一記當頭棒喝!
原來偉大和卑微,榮耀和低賤,不是反義詞而是一體兩面的共同存在。這與魯迅先生所述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有不畏懼面對排山倒海責難的偉大情操,又有情願忍辱負重的擔當。
中學時期愛上了刻章,這個嗜好一直維繫到如今。一片原本只是文具的橡皮擦或用來鎮紙的石頭,居然能變成一片可以耕耘的心田和沉澱情緒的方寸之地。
龍年的跫音近了,發現原來自己這些年來也刻了為數不多的龍印章,從圖騰,到文字,到卡通。也不知道應該說這是日趨幼稚還是返璞歸真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