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17日訊)無論政府最終會否以“昌明大馬白米”來統一白米級別,本地經濟學家預計,本地白米基於全球氣候變化和產量等成本問題,在短期內起價將會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總)社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董事李興裕今日接受《星洲日報》電訪時說,進口白米和本地白米目前的價格相差甚大,因此他對於政府將如何落實統一白米的級別與價格可說是“毫無頭緒”。
ADVERTISEMENT
他說:“我想不通怎樣可以廢除進口白米和本地白米,再以‘昌明大馬白米’來取代,因為進口白米和本地白米的價格相差太大。
“有些人能夠承擔進口米的價格,就會選擇吃進口米,不明白為什麼要‘合在一起’,如果要幫助本地米的商家,我認為適當的調整是可以的。
調高頂價料引發通脹
“從昌明大馬白米統一在每10公斤30令吉的建議來看,政府還是會有津貼的。如果本地白米從現在每10公斤26令吉的頂價增加至30令吉,就肯定會有通脹效應。
“因為白米是很基本的食物,屆時餐廳、雜飯店、嘛嘛檔等都會起價,但這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成本提高是全球性的現象,包括氣候變化、厄爾尼諾(El Nino)現象、一些國家還未取消禁止出口白米的限制等。”
李興裕說,本地白米的頂價維持在每公斤2.60令吉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相信,若政府調高本地白米零售價,也不會提高至全球水平,畢竟政府仍會幫助低收入群體。
應走出“津貼思維”
他說,當政府為幫助減輕消費者負擔而給予津貼和制定定價,就必定會影響到商家的利潤,因此只能從中取個平衡點。無論如何,他認為我國社會最終仍應該走出“津貼思維”。
他相信內閣將在近期內針對白米課題有所定案,畢竟農曆新年之後很快就會迎來開齋節,商家們也需要時間做準備;無論最終定案如何,政府是否向人民清楚地解釋政策至關重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