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后悔聘请“廉价”绘测师,申诉他为盖房子花4000令吉聘人绘图,未料图测迟迟不出炉,导致工程延迟5个月才开工,接着发现建筑图测绘制得一塌糊涂,所有尺寸都“跑掉”,只得拿出一笔钱另请人重新绘图。
ADVERTISEMENT
男子在脸书群组“Tukang Apa Hari Ini”匿名发文分享他为盖房子而聘请绘测师,期间发现大多绘测师收取的费用平均在7000至8000令吉左右,有些绘测师的收费更高达1万2000令吉。
最终,男子在经过多番价格比较后,为了节省成本,而决定聘请一名开价仅4000令吉的绘测师;结果这一决定却让他后悔莫及,最终还要额外支出,聘请新的绘测师完成房子的建造工程。
“我想告诉大家,便宜不一定好,当房子开始施工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为何一些绘测师收费那么便宜。
“我中招了,但不是指被诈骗,而是这些便宜的绘测师,他们的知识和服务水平可以说是非常不好。”
他指出,该名收费4000令吉的绘测师回复讯息时态度极为敷衍,甚至出现数天都不回复短信和WhatsApp讯息的情况。
“整个工程我们都必须一直催促他,如果我们没出声,他就会消失不见,而我们整个计划更因为他被推迟了近5个月。”
不仅如此,这名绘测师准备提交房子施工绘图时,男子才发现出现严重问题,因为图测中的尺寸,至少有40%到50%的绘图并不准确。
“尺寸全部都‘跑掉’,他所画的房间,都没有去测量墙壁或砖块的厚度、水管、电线等,所有的尺寸都不准确。
“图中有横梁或柱子的地方,若照着建出来必定会倒塌,整份图测等同废纸。”
为确保施工顺利安全,男子表示,他不得不聘请了另一位绘测师,尽管必须承担额外的费用。
“我最终不得不雇用其他人来做回‘正确’的事,虽然完全超出成本,但至少我不用再烦恼了。”
他说,这次事件的教训是,不要为了一时的贪小便宜,而造成更多的损失,应预先查看绘测师的技能与经验,才决定是否聘请对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巴瓦(Bawa)不是一种风格。在他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拒绝被某种建筑语言或是建筑主义定义,因为这样会被自己曾经的成就束缚。”——《寻找巴瓦:斯里兰卡建筑大师》大卫‧罗布森(In Search of Bawa: Master Architect of Sri Lanka, David Robson)
被定义的“巴瓦”
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1919-2003),斯里兰卡建筑师,出生于英属锡兰的贵族家庭,一开始在英国学习的是英文和法律。他确确实实从事律师相关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律师生活非他所爱,从而转向建筑系,并在38岁之际成为合格的建筑师。尽管他在38岁才踏入建筑行业,相对而言起步较晚,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热带地区,依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或许是被时代的影响,在现代主义思潮盛行的年代,可以从巴瓦不少作品中观察到现代主义的极简,但又不只是局限于现代主义。巴瓦最常被贴的标签是“热带现代主义(Tropical Modernism)之父”,而我是觉得他的项目更贴近于“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地域文化特性,同时融入现代建筑手法。它反对盲目模仿国际风格,主张结合当地气候、材料、文化和地形,以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但符合现代需求的建筑。在巴瓦的不同作品里,更能看到其对这些课题的细腻处理。
天堂路的艺廊咖啡馆:“巴瓦工作室”的前身
天堂路艺廊咖啡馆(Gallery Cafe)作为巴瓦工作室的前身,如今则化身为一座独具韵味的咖啡馆与艺廊,不仅保留了巴瓦的设计精髓,也赋予这座历史建筑新的生命。
巴瓦的设计以与自然融合、模糊室内外界限为特点,这在天堂路艺廊咖啡馆的空间布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建筑整体呈现出巴瓦一贯的低调优雅风格,入口设计简洁而神秘,穿过一扇扇低调的木门,迎接访客的是静谧的庭院。中央的水池倒映着天光,水面的波纹随风轻轻晃动,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室内外空间过渡流畅,大量采用开放式布局,木梁屋顶、简约的门窗以及四周的连廊,使得光影在不同时间段,于墙面和地面投下不同的层次变化。
穿过两个庭院后,便来到咖啡馆的用餐区,这里曾是巴瓦生前的办公空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专门用于摆放蛋糕的混凝土桌子——它原本是巴瓦的办公桌,无数建筑图纸在此诞生,如今则变成了蛋糕展示区。或许,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故事延续,让这张桌子继续见证创意的流动,只是从建筑蓝图变成了味觉艺术。
如今,咖啡馆保留了这座建筑原有的灵魂,融合艺术展览、餐饮和文化交流,使其不仅是休憩之所,更成为纪念巴瓦设计理念的文化地标,让访客在一杯咖啡之间,感受建筑与艺术交融的魅力。无论是当地艺术家的展览,还是旅人短暂的停留,天堂路艺廊咖啡馆都延续着巴瓦的设计理念,让人们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建筑、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共生。

卢努甘卡庄园:巴瓦的园中之园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漫步在卢努甘卡庄园(Lunuganga Garden),仿佛走进了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这座庄园不仅是巴瓦的私人避世之所,更是他建筑理念的实验场。郁郁葱葱的草坪、静谧的湖泊、蜿蜒的小径,以及精心布置的雕塑与凉亭,共同营造出一片宁静而富有层次感的景观。
庄园内的路径似乎没有明确的方向,每一次转角都隐藏着新的视角——一棵姿态优美的古树、一片倒映蓝天的水池,或是一座与自然交融的石雕。这里没有刻意张扬的设计,而是不露痕迹的和谐,仿佛景观是自然而生,而非人为造就。站在高处望向湖面,远山倒映其中,水天一色,宁静而深邃。
相比于传统的欧式花园或东方园林的精雕细琢,卢努甘卡更像是与自然的对话。建筑与环境在此交融,空间随着光影的变化而流动,让人沉浸在四季更迭之中。置身其中,仿佛能感受到巴瓦的思考——如何在现代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如何让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这不仅是一座花园,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让人暂时忘却尘嚣,沉浸于宁静、灵感与时间的流动之中。这一思考,也延续到了他之后的作品中。

坎达拉马遗产酒店:密林里长出来的建筑
坎达拉马遗产酒店(Heritance Kandalama)是巴瓦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这个作品也深刻体现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精髓,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非对立。酒店依山而建,依偎在一片密林之中,仿佛从岩石和植被中生长出来,与周围的丛林、湖泊和远方的狮子岩(Sigiriya)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巴瓦并没有将建筑作为独立的实体,而是让它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酒店外墙被藤蔓和绿色植物覆盖,随着时间推移,建筑逐渐被自然“收编”,模糊了人工与自然的界限。此外,酒店的布局强调开放性,采用一系列独立的亭阁和连廊,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房间界限。宽敞的开口让微风穿堂而过,减少了对空调的依赖,而大量使用当地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则降低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坎达拉马遗产酒店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与自然共生的哲学体现。它让旅人在奢华与原始之间找到平衡,沉浸于风、光、水、绿意交织的空间中,感受建筑如何以温柔的方式回应大地的呼吸。

我眼中的“巴瓦建筑”
巴瓦的空间叙事能力是有层次感的。过去认为他的设计只是景观的堆叠,这一观点过于片面。实际上,他更擅长塑造循序渐进的空间体验,让使用者在行走中感受空间的层层递进。他的核心关注点是空间的编排——不仅包括建筑内部与外部的组织方式,还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然而,空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材质、肌理与界面定义,并通过光影、节奏和比例调节。这些特质正是巴瓦在研究巴尔塔萨·纽曼(Balthasar Neumann)时汲取的灵感。此外,空间并非静态,而是流动的。巴瓦如同场景设计师,将建筑视为一系列互相关联的空间序列,让人们在其中自由穿行。他巧妙运用主轴与副轴的安排,时而开拓视野,时而刻意遮挡,赋予空间动态的生命力。
巴瓦之所以被誉为热带建筑设计的典范,在于他的建筑无需依赖空调,而是以绿植作为天然的降温系统。他摒弃繁复装饰,运用最朴素的建材,以最自然的方式,创造出真正适应热带气候的空间。
延伸阅读: 草稿筑迹/细味一座公园的文化光谱 草稿筑迹/双溪大年二街:一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街道 草稿筑迹/格栅──独特的建筑美学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