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國際社會曾經朝著更加和平、公正的全球秩序邁進,那也是在冷戰後的最初幾年。雖然全球治理並非沒有缺陷,但大國之間爆發戰爭的風險似乎很低,貧困也在減少。此外各類致力於推動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峰會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也讓人們對解決那些人類最緊迫問題的突破性方案充滿希望。
ADVERTISEMENT
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經濟不確定性早已取代了那個時代的樂觀和雄心。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言,國際社會非但沒有齊心協力應對緊迫挑戰,反而“陷入了巨大的全球功能失調僵局中”。
更糟糕的是許多國家似乎不再關心自由世界秩序的更廣泛利益,而是更擔心自己能分到多少蛋糕。跨大西洋共同體的主要行動者、強大的專制國家以及所謂的全球南方國家都對它們眼中的全球合作收益分配不均感到不滿。
在許多西方國家,有很大一部分民眾認為自己手中那塊蛋糕正在國內停滯和衰退的大趨勢下縮小。慕尼黑安全指數(Munich Security Index)的新數據顯示當今只有很少七國集團民眾認為國家會在十年後會變得更加安全和富裕。此外許多人預計中國以及巴西、印度和南非將在此期間變得更為強大。
西方的民粹主義政客善於利用人們對衰落的恐懼,但他們提出的民族主義政策可能會加速這一進程。就連那些非民粹主義領導人也對全球化日益警惕,因為相互依存加深的弊端顯而易見。
中國可以說是自由經濟秩序的主要受益者。在幫助全球蛋糕做大之後,中國領導人現在認為他們的國家理應分得一塊更大的蛋糕,而美國實際上是個動搖現有體系秩序的國家,企圖阻止中國崛起並阻止其在全球舞臺上扮演恰當的角色。
面對人口萎縮、房地產危機和高額政府債務等多項國內挑戰,中國在未來幾年可能會更加關注相對收益。雖然中國領導人繼續大談“雙贏”合作,但也有人開玩笑說這個說法現在意味著中國贏了兩次。顯然中國近年來的政策讓一些人對該國的長期目標日益生疑,甚至促使一些人實施對華關係“去風險化”。
還有一些人並不擔心蛋糕會變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拿到的那份本就微不足道。對於生活貧困或飽受長期衝突之苦的人們來說,捍衛抽象的基於規則秩序併為此承擔相應代價的呼籲聽起來有點自說自話且意在強化西方主導地位。
許多全球南方國家清楚地知道自己將是地緣政治日益分裂的最大利益受損者。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儘量避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呼籲多方結盟的原因——它們可以藉此謀求自身利益。但其中一些國家所認可的交易式外交做法只注重雙邊交易和短期利益,可能會因此破壞一個基於規則的體系方能提供的長期前景。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依賴與他人比較來定義自身成功,零和思維的惡性循環可能會開始,從而破壞共同繁榮,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這種兩敗俱傷的局面已經在許多政策領域展現並席捲了各個地區。即使是氣候政策——或許是全球合作如何造福所有人的最佳範例——也有可能淪為擔心某個國家會藉助犧牲他國獲益的憂慮的犧牲品。
其中一些政策選擇是有道理的: 經濟關係“去風險化”是對一個競爭更激烈環境的理性反應,有助於減少脆弱性。但世界經濟日益分裂為相互競爭地緣政治集團的狀況可能會破壞經濟增長(尤其是對低收入國家而言)。增長放緩反過來又會滋生零和思維——形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面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一個國家希望保護自身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國際社會必須防止對不平等結果的擔憂充斥整個政策辯論。最重要的是,保護單個份額的努力必須與擴大蛋糕的工作相平衡。這就需要在互利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夥伴關係並改革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確保利益能得到廣泛分享。如果這些努力失敗,那麼每一塊蛋糕都註定會縮小,而各國最終將為誰的損失更少而你爭我奪。
本評論文章基於《2024年度慕尼黑安全報告》的引文撰寫而成。
托比亞斯·本德,柏林赫爾梯行政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德國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研究和政策主任;蘇菲·艾森特勞特,德國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研究和發行部主管。
© Project Syndicate 1995–2024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