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期間,相信許多孩子收到紅包後,還沒在手裡捂熱就要上交給父母保管,但是與其替孩子存進銀行裡,家長不如趁此大好良機教孩子理財吧!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陳敬暉、葉洢穎
在一家企業擔任業務總監(Business controller)的秦靜晶,也許是由於職業使然,因此有意識地在孩子們的家庭教育裡融入理財觀念。
比如只要與孩子在一起的場合,她就會盡可能使用現金。
“你若有小孩後,你的消費習慣是要改變的。你不能用電子錢包跟信用卡什麼的,因為小孩子看不見你花了多少錢,所以要用現金。”
她的女兒今年即將9歲,兒子6歲,兩人數學水平很好,所以他們會根據賬單數目自行抽出相應的鈔票去付款。
“他們在付現金時就會感覺到自己在花錢,如果你用電子錢包,他們完全不會有感覺,不會意識到那個東西是多少錢。”
“所以你要教小孩理財,你一定要在他們面前要用現金,或是讓他們去用現金付款。
2元店5元店是實戰好地點
除了日常消費的機會教育,2元店、5元店於她而言是給孩子們實戰、訓練的好地點。
從孩子4歲開始,她就會帶著他們到2元店購物,基於幼兒在4歲至5歲對“價值”的概念與成人不同,因此會以物件的數量下手。
“我會放10塊錢現金到他們的袋子裡,在限定的範圍內讓他們挑選4樣商品,一旦超過4樣,錢就不夠用了,所以他們就學會去取捨。”
“其實最重要是學‘你要怎樣取捨’。”
於是,店裡就會出現以下場景:
手上拿著4種商品的孩子,走著走著,看到更喜歡的物品時,在原地天人交戰一會兒,就默默放下另一個商品。
當然,在這個過程最常見的情況是很多父母會忍不住干涉:“這個東西家裡有了啦,你還要買?”;“這個你已經很多了!”;“這個東西不好啦!”……諸如此類的成人標準來告訴孩子該不該買。
但她從不干預,只跟著孩子們身後靜靜地觀察,看著姐弟倆互相商討、合作,比如姐姐有東西很想要,但是預算不夠,弟弟這次先買,下次姐姐再補上,以達到兩全其美的結果。
回到家以後,她就會給2個孩子覆盤。
“當他拿出新玩具時,我會提醒他有個類似的玩具在哪,他才會恍然大悟。有的孩子會覺得沒關係,不覺得浪費一個額度;有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以後要更謹慎。”
“可是我個人覺得,在無形中他會知道他做決定時,可能需要多思考一點點。這是循序漸進讓他們知道錢應該花在哪裡,錢從何處來。”
很多父母也許會擔憂從小灌輸孩子理財觀念,可能會造成孩子過於功利,但她卻不以為然。
“我們一生當中一定會跟‘錢’打交道,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所以從小知道,總比長大後才知道來得好。”
“當然還要看父母怎麼教。”
讓孩子學會與錢打交道
秦靜晶從不會因為孩子完成份內事如自行收拾書包、做家務等給予金錢上的回饋,不過,每當外公外婆的小生意需要包裝什麼產品,孩子們幫忙裝盒,在付出勞力和時間後,便會得到相應的酬勞。
偶爾,她還會趁機讓孩子鍛鍊議價的能力。
“我有一個撲滿裝了很多零錢,有一次我哥需要這些零錢,我就告訴女兒說我要收回150令吉,但你可以跟舅舅議價,如果他給你超過150令吉,那麼多出來的錢歸你所有。”
最終結果是女兒成功地從舅舅手裡多賺了二十多令吉。
她也喜歡在乘車回家的路上讓孩子觀察沿途的商店,並且念出店鋪的招牌名字,久而久之他們會發現某些店鋪消失了,親子間便開始討論交流店鋪消失不見的原因,引導孩子思考,並且聆聽他們的答案。
“很多人說孩子跟他們沒有話聊,但我覺得我和孩子們不會。”
紅包用途自行決定
至於如何處理孩子的紅包,因為數額不少,所以每次他們拆開紅包,將鈔票分類整理後,她會帶著他們到銀行,親手存入自己的賬戶裡。
“有時他們說要出國玩,我就會說用他們的紅包錢來支付,他們在考慮後就會打消念頭。”
由於新居將在3年後落成,屆時他們可以用紅包錢購置自己喜歡的傢俱,把臥室打造成理想的模樣。
“可能他們只用一半紅包錢,另一半是我們出,具體方案還沒想好,但已經跟他們說好了。”
“女兒說想要一張公主床,我告訴她,這是用她的錢買的,她是老闆,這也是一種學習。”
教孩子理財要做好心理準備:耗時長 被挑戰
當然,教育是一種很漫長且需要耐心的耗時活動。
秦靜晶分享道,每次讓孩子去付款或到2元店、5元店等零售商鋪消費時,都要做好心理準備會花費較長的時間。
每次都在店裡大概要花2小時左右,一來是孩子們在採購時做各種運算,二來是付錢時會消耗不少時間。
如果是成人掃碼付錢,整個過程可能只需5分鐘,但交由孩子去做,5分鐘的程序可能會延長到15至20分鐘。
“因為要讓他們算算自己要給對方多少錢,應該找續多少,去核對賬單。”
此外,亦要做好被孩子挑戰父母權威的準備,面對孩子一連串的質疑,秦靜晶坦言有時也吃不消。
當她衝動消費後,會遭到女兒質疑她的消費決定:“媽咪,你說要省錢,可是為什麼你還買這個?”;“你講不應該買這種東西,為什麼你買?”等十萬個“為什麼”。
“這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她笑說,“你可以當作她是在挑戰你作為父母的權威,但也可以視為反省的空間。”
有別於許多不允許孩子挑戰的家長,當女兒指出她的雙重標準時,她會向女兒坦承錯誤。
“可能很多人會負面地想,這會被挑戰權威,所以寧願不去教(孩子理財)。可是,對我來講有一個討論空間。”
“我也是一個人,我也有不理智消費的時候;我也有買了感到很後悔的時候。”
最傷人的質疑,大概是與別人攀比父母的收入多寡。
“我收入還可以,所以沒有被傷到。”她笑說,“但我告訴她,我的確可以賺更多錢,但要犧牲更多陪伴他們的時間,她覺得哪項更好?”
“所有事物是需要取捨的。”
善用玩具教理財
剛辦完教育兒童理財相關活動的執業財務規劃師鍾煜昇提到,調研指出我國百分之百的父母認為理財教育很重要。
“但是隻有近半數覺得自己有信心去教他們,2人裡就有1人不知道怎麼去做,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怎麼教孩子理財)。”
從他經歷過的兒童理財教育活動,他發現家長分成兩種類型,一類是甩手掌櫃型,把孩子送到活動地點便離開;一類是參與型,和孩子一起參與到活動裡。
所以首先就必須改變前一類家長的思維。
他說,根據研究顯示,孩子的理財教育可從3歲開始,此階段的幼兒初步認識數字和學習運算。
此外,在3歲到家長能善用“masak-masak”的方式來展開教學。一些玩具附有收銀機、商品,可以通過遊戲模擬超市購物或收銀員的場景,植入金錢和物品交換的概念。
一直到7歲至12歲即上小學期間,需要錢到食堂、販賣部消費,便能從中理解金錢的流通和使用方法。
而置身於無現金時代的現在,“現金”讓他們對於金錢的理解起了很大作用。
“現金”是最重要的工具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種感覺:每當消費付款,從錢包裡掏出鈔票,一張張地交給對方時,會清晰感覺到金錢的流失,心中有一絲絲抽痛感?
他笑說,這就是“實物”的力量,因此他建議家長們教導孩子理財時,通過可視化的方法會更有效,比如將錢存到透明的撲滿裡,孩子們可看清錢漸漸變多或變少。
“這個過程是最有感覺的。”
“那孩子會不會變得吝嗇,愛財如命呢?”我擔憂地反問。
因此,在這期間要導入“價值”的教育:金錢是交換價值的工具。我們可以用金錢交換物品的價值,在兩個物品之間究竟哪個比較值得?以此學會比較“價值”。
“4歲至5歲便能教會他分享的概念,如用錢交換(食物)‘價值’後,當我們花錢買一份食物,我不用一個人吃完,可以跟別人分享。”
“其實我可以分享手上的資源,它是一個工具去交換,可以換回來的價值。”
教孩子把收入分類
等孩子到7至8歲,開始學會寫字時,便可以進入簡單記賬的階段,並且將收入(即零用錢)分為三部分:
需要:在學校裡的食堂、販賣部購買食物、文具等必需品;
儲蓄:一定要有,並且儘量不動;
想要:自己想要購買的非必需品,比如玩具。
分類可隨著年齡逐步增加,10歲以後再添加一項“緊急基金”,以待物品損壞需要更換時派上用場,慢慢學習儘量不依賴父母。
“等到他們長大進入社會後,就知道該怎麼分配收入。”
而農曆新年是最好的教育時機,不妨從這時候開始吧!
更多相關文章: 為女兒築起後盾 用愛伴特殊一生 特殊的成長之路 以愛守護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 該怎麼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