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脱口秀演员Ronny Chieng在Netflix节目《Asian Comedian Destroys America》中提到:
ADVERTISEMENT
“华人超爱钱。我们喜欢赚钱、喜欢花钱、喜欢给钱、喜欢收钱、也喜欢撒钱。”在道教所有神之中,我们有一尊神叫财神爷!我们祭拜、祈求祂给我们更多钱,全然不理通货膨胀,也没有总体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只要在对的时间点,祂就会向你丢金元宝。即使在华人最盛大的节日——农历新年,见到亲朋戚友,彼此打招呼的方式会说:“恭喜发财”,可是,“恭喜发财”的意思是“祝你赚大钱”,而不是“新年快乐”欸。
话虽讽刺但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值得深思、探究,而新年歌词成为了反映此现象的重要媒介。据我观察,三四十年代的新年歌,多数以“春”为主题,比如〈春天的降临〉(1940)、〈春天的花朵〉(1946)、〈春之晨〉(1948)、〈大地回春〉(1948)、〈春风曲〉(1949)、〈迎春花〉(1950)、〈春天是我们的〉(1955)等等,有一部分作品是为了庆祝抗战胜利,有一部分则是电影插曲,内容流露出创作人歌颂春天绚丽多彩与勃勃生机的喜爱之情,映出战后的欣喜与希望,或着重于电影情节、细节描写。
恭喜呀恭喜发呀发大财/好运当头坏运呀永离开
恭喜呀大家黄金装满袋/眉花眼笑得意呀又开怀
发了财呀大家忙又忙/买了汽车又造洋房/家家都好风光
发了财呀大家忙又忙/买了家私又做衣裳/家家都有风光
齐唱恭喜发财/眼看富贵一起来 ——〈恭喜发财〉
直到1957年,香港华侨联合电影公司拍摄了一部电影《酒色财气》,剧情叙述濒临破产的公司,听取律师献计利用美色拉保险主任入局,共同骗取巨额保险金,各人利欲熏心,最后买凶放火,却烧错隔邻货仓,结果原形毕露,人财两失,主谋最终被绳之以法,而电影插曲〈恭喜发财〉(葛兰唱、李雟青词、姚敏曲)是依剧情而写,描写大伙儿在火烧仓时得意忘形,喜极而唱,料想不到根本与新年无关的歌曲却成为广泛流传数十年,脍炙人口的不朽新年应节名曲。
另一首新年歌〈过了一个大肥年〉(电影《流浪儿》插曲;1958年),歌词写到“我们有了100万/一辈子也用不完”,也想要开伙食店、大押店、有几十万个大房间的大酒店,能吃的样样堆成山,东西样样能当钱,丰衣足食,不愁吃穿,过一个大肥年。当年的100万,可真是天文数字,算上通货膨胀,差不多等于现在的1亿左右吧。
商家买卖真兴旺/农家年年收成好
国富强/民安康/新年歌儿大家唱——〈新年歌儿大家唱〉
在国家发展中,工业化、科技化的聚合效应,导致百姓以个人自我满足和快乐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文化开始盛行,生活效率提升,物质产品愈发丰富,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欲望。据我猜测,〈恭喜发财〉、〈过了一个大肥年〉和〈新年歌儿大家唱〉的歌词不但出现新的意象,内容也转变其原来的性质,从歌颂春天,转变成内心物质欲望的投射。
财神到/财神到/好心得好报
财神话/财神话/揾钱依正路
财神到/财神到/好走快两步
得到佢睇起你/你有前途——〈财神到〉
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台湾与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吸引大批外国资金和技术,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被冠以“亚洲四小龙”的美誉。〈财神到〉(黎彼得词、许冠杰曲)就在1970年代的那个时代背景下诞生,反映了香港快速的生活节奏、百姓的发财愿望,并表现了人们在生活穷困时希望能够发财的现象。此后,这样的写作被保留了下来,词人在往后的作品加入了财神、元宝、龙凤、富贵、福星、旗开得胜等字眼,正能量满盆,催生了〈招财进宝〉、〈恭喜恭喜发大财〉、〈五路财神等着你〉、〈财神到我家〉、〈接财神〉等等。
接下来的几年,新年歌泛滥,歌词被批评为“庸俗”,只重功利,毫无内涵。正逢国家经济不景气、物价涨飞、货币贬值、花红缩水、不仅投资者怨声载道,连平民百姓都大叹日子难过,于是这些歌除了有劝勉之意,也唱出许多人的心境,注定会一直流传下去。
更多文章: Tom Phan/先听了一场万能青年旅店 林佚/新年歌里的韵脚秘密 林佚/多元曲风走出自己的路──浅谈2024本地新年歌市场 林佚/未来20年,本地中文乐坛何去何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