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氣象,在新的一年裡,有沒有給自己許下新年願望?在這些願望清單裡,又有沒有一個願望是為我們共生共存的野生動物而許下的呢?
除了自然界,野生動物最大的敵人就是人類,而獵殺野生動物的原因,可以是為了滿足口欲,也可以是為了炫富、炫耀。
ADVERTISEMENT
趁現在我們還可以見到這些瀕危動物的真身,保育就要及時,不吃魚翅,不隨意踐踏海里美麗的珊瑚,以及不買屬於野外的長臂猿當寵物,讓它們與動物及大自然和平共存。
剛過去的農曆新年,你們趕了多少場新春宴會,吃下多少餐山珍海味,當中有沒有包括這道被視為“體面”的菜式──魚翅?
曾經一度的“不吃魚翅”運動,在民間發揮作用,很多私人企業響應鯊魚保育,宴會上不再提供魚翅,酒樓業者也改用其他湯品取代,學習向魚翅說“不”。
疫情那兩年,禁止聚會,魚翅更是絕跡江湖,讓鯊魚得到喘息的空間。然而解放後的現在,魚翅需求量卻有回溫趨勢,不但華人愛吃,甚至連友族也開始吃,擴大了魚翅的市場,令鯊魚保育運動受挫。
馬來西亞護鯊運動財政陳惠才從2010年開始護鯊,當時美國帶起護鯊行動,而在那一年結婚的她,決定從婚宴開始保育鯊魚,宴席不備魚翅這道菜餚。
2002年考獲潛水員執照後,潛水成為了陳惠才的愛好。偶爾在海底見到海龜,上岸後興奮的跟同伴分享時,卻被資深潛水員打槍說:“以前海龜隨海可見,一抬頭就可以看到幾隻,現在看到兩三隻就已經很難得!鯊魚也是如此,現在看到一條已經很幸運了!”一語道破鯊魚逐漸銳減的危機。
多年來潛水經驗讓她深切感受護鯊的重要,因此在她人生重要的場合──結婚那一天,她不讓魚翅出現在婚宴上,並在餐桌上放了一張護鯊卡片,希望透過婚宴向親友宣導鯊魚保育的重要。
“我是潛水員,我希望以後去潛水時還有機會看到鯊魚,我的孩子以後也有機會在大自然環境中看到鯊魚。我的努力也被朋友看到,跟隨我的腳步酒宴不提供魚翅,影響了身邊不少人。”
她感嘆,以往每年她都會去一趟東馬潛水,發現當地的海域水質一年比一年差,很多珊瑚礁都被漁民使用的魚雷破壞,於是她與其他海洋保育團體在當地推動很多保育活動,勸導漁民不要再用魚雷炸魚。
50%-80%氧氣來自海洋,救鯊魚等於救自己!
以前不會潛水時,她最害怕遇見的動物就是鯊魚。學會潛水並瞭解鯊魚後,才知道原來鯊魚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
陳惠才解釋,生態系統是環環相扣的,鯊魚是海洋食物鏈最大的捕食者,它的食物是中型魚。如果鯊魚消失了,中間的中型魚群無節制繁衍,然後把小型魚都吃掉。小型魚的食物是海藻,如果沒有了小魚清理海藻,海藻就是覆蓋海底,不再有氧氣,進而變成死海,所以任何一層食物鏈消失都會影響生態系統。
“所以要救自己就要救鯊魚,人類50%至80%氧氣都是來自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如果海洋生態系統崩潰,就是人類噩夢的開始。”
瞭解到鯊魚保育的重要,陳惠才從2008年開始在社交媒體搜尋護鯊資訊,遇到不同領域的志同道合人士,之後適逢美國國際護鯊行動負責人來到吉隆坡,順水推舟下就協助他們把“Shark Savers Malaysia”組織起來,護鯊行動正式在馬來西亞展開,2016年註冊為非營利組織。
“我們用不同的口號來推廣護鯊,好像‘I’m FINished with FINS’、我不‘翅’了,香港則是一‘翅’都唔吃。2013年開始,我們也利用名人效應來影響他們的追隨者,由明星為動物發聲。大馬、新加坡、臺灣、香港也各自成立志工團隊去推動。”
疫情後,魚翅又重回餐桌上
陳惠才直言,人不會對鯊魚有深厚感覺,因為不常接觸。當人類不斷獵殺鯊魚,鯊魚看到同伴被射殺,感受就如人類在冠病期間親人死亡一樣。
她透露,在疫情期間,護鯊行動與中國保育組織聯辦網上鯊魚保育活動,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當中中國人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醒覺,與海洋距離太遠,所以中國內地都有吃鯊魚,透過那場活動才發現原來大馬人很注重鯊魚保育。
2014年至2016年間,民間與政府都積極推廣鯊魚保育,政府禁止官方宴會提供魚翅,那段期間明顯可以看到吃魚翅的人減少;可是到了2018年打回原形,魚翅又重回私人宴會餐桌上,而且是友族的宴會。
她強調,鯊魚無法養殖,大多數鯊魚需要靠不停游泳來呼吸,一旦停下來就會死亡,所以即使在大海里被漁網困住也會窒息而死,鯊魚需要一個廣闊的海洋讓它們生存。
大部分鯊魚都是卵胎生,每兩三年才生一胎,大概產八至十多隻,是卵胎生魚種裡最大的魚類。它們把卵產在肚子裡,在肚裡面孕育,只有強壯的卵子才能生存下來,因此鯊魚的生育率永遠趕不上大規模的捕殺。
“每年全球有1億條鯊魚被捕殺,除了成年鯊魚因為市場需求被捕殺,小鯊魚也因為漁民用的拖網而被捕撈上來。”
大馬人消費魚翅,全球排名第二
馬來西亞護鯊行動主席葉孫鳴表示,認識陳惠才時聽她講海洋世界、談護鯊決心,這些都不是他熟悉的事,但他覺得藝術文創可以幫忙推廣鯊魚保育,再次提醒大家保育鯊魚的重要。
雖然有的人強調自己吃的是“假魚翅”,用其他食材做成口感相似的“假魚翅”,但葉孫鳴認為,真假不是重點,概念最重要,明白這個概念後才會行動。
不過他也直言,現階段已不可能完全禁止魚翅買賣,能夠做的就是政府控制不讓漁民捕殺幼鯊,讓它們不致於因為大量捕殺而瀕臨滅種。
“鯊魚共有七十多個品種,在大馬受保護的鯊魚只有6種。”
他表示,人類對鯊魚的食慾是多方面的,除了魚翅,還有鯊魚肉、鯊魚唇、鯊魚骨,物盡其用入菜。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全球每年有1億條鯊魚被捕殺。他也透露一項令人震驚的分析,在全球進口魚翅排名中,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竟然是排名第二及第三,居首的是香港。除了人們認知的魚翅,鯊魚還用來做成各種產品,包括營養品、裝飾品、消費品如皮包等。
他也呼籲大家關注與鯊魚同一家族,同樣需要保育的鰩魚(俗稱魔鬼魚)。世界自然基金會調查顯示,全球鰩魚比鯊魚更受威脅,值得更多關注,在鯊魚與鰩魚的貿易中,大馬也是重要參與者,尤其是鰩魚肉消費與進口更呈增長趨勢,說明我國對鰩魚需求量增加。
走進學校企業,積極推展護鯊行動
大多數人只知道叫做魔鬼魚的鰩(Stingray),與鯊魚都是軟骨魚。在1985年漁業法令、1999年瀕臨絕種魚類保護條文下,共有11種鯊魚及鰩魚列為受保護動物的魚類,禁止捕捉、殺害及買賣,包括5種鯊魚和6種鰩魚。
在大馬海域常見的6種受保護鯊魚及鰩魚,即大錘頭鯊(The Great Hammerhead Shark)、丁字雙髻鯊(Winghead Shark)、光滑的雙髻鯊(Smooth Hammerhead Shark)、遠洋白鰭鯊(Oceanic Whitetip Shark)、鯨鯊(Whale Shark)、尖齒鋸鰩(Pristidae)。
同時,全球有3萬5000種鯊魚和鰩魚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管制清單。根據2016年數據,大馬海域發現70種鯊魚和85種鰩魚,其中22種鯊魚及鰩魚面臨滅絕的威脅,53種受到威脅,但未受保護。
他認為,除了從教育漁民著手,教育下一代也很重要,除了辦護鯊行動醒覺活動,也通過社交平臺宣導,到學校分享保育的重要,灌輸學童拒絕魚翅的觀念。
“國內學校對鯊魚保育意識不強,反之國際學校則比較積極。接下來我們也會從企業出發,希望企業界能夠發揮社會責任,鼓吹不吃魚翅,公司宴會不設魚翅。”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資料
*馬來西亞是全球第九的鯊魚產品製造商
*2010-2018馬來西亞是全球第二大魚翅進口商
*2000-2011年,馬來西亞平均每年出口238噸魚翅,價值390萬令吉
*沙巴80%的鯊魚數量已被捕殺
世界自然基金會鯊魚與鰩魚瀕危報告
年份 | 極危品種 | 瀕危品種 |
2014 | 25 | 43 |
2020 | 68(上升172%) | 97(上升126%) |
36-37%鯊魚和鰩魚受到滅絕威脅。
相關報道: 【保育不能等/02】長臂猿的哀歌:不要買幼崽當寵物,你會殺死它們! 【保育不能等/03】珊瑚礁白化浩劫:尋找超級珊瑚,拯救海洋生物的孵育溫床 延伸閱讀: 【人魚外傳/01】走出神話故事,職業美人魚夢幻背後的現實 【人魚外傳/02】美男魚勇敢追夢,化身金孔雀,在水中翩翩起舞 【人魚外傳/03】水手眼裡的“美人魚”,儒艮正在消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