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久違的朋友突然找我,她說需要找人聊一下,尤其是我這個“過來人”。她知道過去的我和現在的她,經歷著同樣的悲慟。她想知道“媽媽離開後怎麼療傷”。
每逢佳節倍思親,農曆新年本是一家團圓的日子,如今變成“家裡少一個人”的沉重,我能明白數個月前痛失母親的她,內心深處的痛不知如何安放,此刻經歷著煎熬身心的痛有多深。殘酷的現實在短暫的時間,將曾經的歡樂與圓滿,撕裂成叫人措手不及,甚至招架不住的痛苦與哀傷,即使心裡清楚日出日落,花開花落皆是人世常態,是人生的不得已與無奈,然而心中盡是憂傷之時,一陣清風吹來,眼見花兒凋零飄散,亦足以讓人潸然淚下。
ADVERTISEMENT
面對至親的離去,以淚洗臉又如何?這是人之常情。“不要壓抑,請允許自己難過”,是我給她的回答。
當我們哀傷時,要度過來臨的每一天都非常難熬,現實一點的形容,是每一分鐘都開心不起來。新年的歡愉氛圍與悲傷的情緒形成強烈對比,更容易睹物思人,觸景傷情。我也經歷過這樣的農曆新年,縱使那已經是母親離開後的第9個月。當團圓飯的餐桌上,真真切切的少了一個人;當我知道自此以後少了一封來自母親的紅包;當我打開社交媒體看到別人家齊齊整整的全家福;當我接受天倫從此缺失一角……
我記得小時候在佛堂聽過一個故事,記憶猶深。故事大意是這樣的,一名母親因失去了兒子而悲痛欲絕,於是就去請求釋迦牟尼佛讓兒子活過來。佛陀跟她說:“要救你的兒子,有一個辦法。你要挨家挨戶去問看看他們家有沒有辦過喪事,如果沒有,那他家裡所長的‘吉祥草’就可以救活你的兒子。”這名母親按照佛陀的意思到處去問,可是哪個家庭從未辦過喪事?誰沒失去過親人呢?這名母親最終沒找到“吉祥草”,但她頓悟了,了知生死是世間最平常平等、自然普遍的事,她並非這世上唯一痛失至親的人。
沖淡一切的不是時間,而是明白。我的“療傷”之路,有這個故事相伴,但也走了好多年,如今12年過去了,每每想起驟然離世的母親,還是會難過傷感,尤其在某些重要的時刻或是特別低潮的時候,難免會想“如果你還在就好”。然而我並沒有把哀傷視為一種負能量,反而看見了自己陪伴自己的力量。從接受到療愈自己、幫助他人,曾藉助宗教找出口;與朋友深聊感受;看了不少書;上了無數的心靈輔導課程等等,多年以後我終於與自己和解,原諒了那個時候曾經愧疚自責的自己。
接受缺 即是圓
這個過程中,我也理解到每個人哀傷的步調與接受現實的時間不一樣,不強迫自己振作起來,也不急著要家人走出來,默默的陪伴,讓對方知道“你還有我”便已足夠。母親離開的那個時候,正值我不斷試鏡以為正式播報新聞做準備之時,我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待在家鄉陪伴喪偶的父親。身為兒女,我無法完全理解父親的傷痛,而他也沒多說什麼,但我知道默默地陪伴與發揮同理的溝通奏效了。待在家人身邊,是我當時做得最正確的事。
喪親的農曆新年,也不一定只有“哀傷的模式”。想哭想笑,隨心而行,只要自己覺得舒服自在就好,無須與他們比較,更無須在意他人眼光,畢竟“療傷”還是得靠自己,對自己也要溫柔和慈悲。
面對生死離別,是艱難的人生必修課。接受缺,即是圓,我只是個凡夫俗子,既然不能全然放下,就把愛放在心裡,善待哀傷,善待回憶。即使真的放下也不代表遺忘,且讓過去的美好成為繼續生活的動力,在每一次的學習與經歷的悲痛中成就更好的自己。而更重要的是,趁還有機會的時候,多和你愛的人在一起,且行且珍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