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汲汲營營的向東學習向西學習,為什麼就不學學新加坡,他們是怎麼用60年的光陰從破產邊緣走出來的?向新加坡學習,龍年沒挑戰。
ADVERTISEMENT
甲辰龍年期間,逢人就恭賀“龖、龘、龘”,字的“意頭”雖好,但不表示口說好話,今年就一定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農曆新年才過了一半,國家銀行公佈,我國2023年末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只增長3%,表現低於市場預期的3.4%。國行文告指出,家庭開銷繼續擴張、就業市場持續改善,加上成本壓力緩解,支撐末季經濟增長;也就是說,如果排除上述幾項利多消息,經濟成長的情況會更差。
2023年4個季度的GDP分別按年增長5.6%、2.9%、3.3%、3%,平均下來GDP年成長率3.7%,比2022年8.7%增長大幅度放緩。國家銀行表示:“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主要歸因於外部環境挑戰丶全球貿易放緩丶科技週期低迷丶地緣政治緊張所致。”其實,去年經濟成長率較2022年放緩乃理所當然,因為疫情重擊2021年的全球經濟,所以才會帶來“2022年經濟V型大反轉”,所以這3年的經濟成長變化,沒有太大的比較價值。
2023年經濟成長3.7%,確實不如世界銀行去年初預估的4.3%。但與全球經濟成長相比呢?10月,“國際金融論壇”(IFF)在年會上發佈《IFF2023年全球金融與發展報告》稱:“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預期增長3.1%,低於2022年的3.4%。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保持在3.1%的疲軟水平。”所以,我國的3.7%的經濟成長率還是優於全球平均值的3.1%。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阿普瓦桑吉指出,內需是繼續支撐大馬的經濟韌性,但有限的財政空間仍是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
國行指出,展望2024年,大馬經濟增長估計將繼續受到國內強勁消費和外需改善所推動。但這兩者依舊存在變數,國民所得緩步增加及馬幣下跌造成輸入型通貨膨脹,都會導致“國內強勁消費”翻盤;“外需改善”則必須仰賴與大馬貿易高依存度的國家,如與中、美與東盟的雙邊貿易往來,去年第4季的經濟疲弱,就反映國家銀行所說的“全球貿易放緩”。
團結政府一直在努力振興經濟,論其做法可訴諸兩端。其一,增加外資流入與境內企業投資、發展高附加價值產業、提升人力素質、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控制通貨膨脹(加強民眾消費)、增加國民所得等;其二,擴大公共建設投資以帶動民間企業發展(如隆新高鐵計劃等),但這些計劃需要資金,那麼“錢”從那裡來?
政府須更積極開源,激活經濟,當中旅遊業可扮演重要角色。馬中兩國互相落實免簽證措施在春節看到效應,我國在農曆新年期間接待5000箇中國團、超過10萬名中國遊客到馬旅遊,估計帶來10到15億令吉的經濟效益。這是令人振奮的成績,政府須趁勢推動來馬旅遊熱潮,刺激旅遊業蓬勃發展,創造更多外匯收入。
今天,大馬財政窘迫,咎其因,一是外債,二是公務冗員造成的財務負擔,就以2024年財政預算案為例,金額高達3938億令吉,但用於“發展開銷”(建設)的只有22.85%;政府沒錢,國家就不能發展,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性循環。
國家需要大筆財政資金解決經濟、建設與民生問題(如津貼),所以會出現入不敷出,此時“財政赤字”將起一定的調節作用,亦即財政赤字在一定限度內可以刺激經濟成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燃眉之急(如冠病疫情期間的補貼)。
財政赤字不是洪水猛獸,如果借錢來應付“行政開銷”(外債本息與公務員薪酬)當然會是無底的“錢坑”。
通訊部長法米表示,團結政府今年將致力把財政赤字降低至4.3%。法米說,大馬財政赤字已成功從2022年的5.6%降至去年的5%。部長說的很簡單,為確保國家經濟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必須優先考慮三個經濟基本要素,即投資,並重點關注新的就業機會和控制物價。
我們認同部長的部分看法,但“降低財政赤字”與“舉債擴大公共投資”何者為重?“減少沒生產效率的行政開銷”(這裡不再贅述何謂行政開銷)是不是更應該大刀闊斧的改革?如果避而不談,國家發展會進入惡性循環。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準確地衡量財政赤字需要考慮到政府的資產和負債兩方面,應該用債務的變動減去資產的變動來衡量財政赤字。只要將錢用對地方,外債一點也不可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新加坡2023年揹負的外債佔GDP比率高達167.9%,全球第4,而大馬則為66.7%,全球第64。
我們一直汲汲營營的向東學習向西學習,為什麼就不學學新加坡,他們是怎麼用60年的光陰從破產邊緣走出來的?向新加坡學習,龍年沒挑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