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该与专家和农民合作,投入更多资源研究与开发更具本土气候适应能力的稻米品种,以提高产量,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
世界气象组织(WMO)日前指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且升幅很大。2023全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高出1.45±0.12℃,并进一步逼近《巴黎协定》所设立的1.5℃控温目标。
ADVERTISEMENT
数据显示,2023年6月至12月期间,全球气温在每个月都打破了当月的纪录,且7月和8月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
极端高温不仅影响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也助长毁灭性的野火、导致强降雨、洪水、热带气旋等一系列的灾难,造成人命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可怕的是,世界气象组织预计今年的平均气温可能会比去年更高。
鉴于极端天气继续肆虐,多变的气候会导致农产量减少和收入下降,笔者认为“昌明大马白米”的管制建议不仅不符合商业逻辑(进口米差价问题及消费者应有自由选择不同品种白米的权利),也不是一项可持续性的政策。
水稻生产系统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一。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如高温、强降雨、干旱、洪水频频发生会降低热液资源(hydrothermal resources)的利用效率,因而将导致稻生育期缩短和产量下降。
世界前两大稻米出口国越南和泰国也因为频繁的极端天气,而大受影响。
在泰国,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如在2019年,泰国遭遇十年来最少的降雨量并且导致严重缺水。湄公河水位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水稻种植也直接受到严重影响而减少出口量。
另一方面,越南也同样因湄公河三角洲水质的问题和气温变化,而面临出产减少的危机。
再者,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生活成本危机恶化,全球对白米的需求会继续提升,因为白米是许多贫困家庭的主食。
然而,全球的粮食系统正面临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影响——这也直接威胁水稻产量,并加剧了世界上最贫困社区的脆弱性。
一些研究显示,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水稻产量减少40%。届时,全球白米的价格一定会随着供给失衡而继续上涨。
所以,与其管控价格,政府不如赶紧从源头下手解决白米短缺的问题。政府应该与专家和农民合作,投入更多资源研究与开发更具本土气候适应能力的稻米品种,以提高产量,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
如在孟加拉,研究人员已经培育出新品种来应对气候压力,有些新稻米品种可以在洪水淹没几天后依然生长;此外,也可开发一些新水稻品种,例如可以承受更高盐浓度的水稻品种以应对气候变化。
除了稻米外,我国其他的食物来源如农作物(蔬果产量)、家禽业、水产业也都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诚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人类的行为正在灼烧地球;如果我们仍不采取行动,等待我们的将是灾难性的未来,2023年只是一个预演。
我们必须采取开创性行动应对破纪录的升温。若人们不改变生活习惯,我们即将面临更大的粮食及饮用水危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