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適耕莊的王和倫,要吃新鮮活跳的海鮮是平常事。自從在城市生活後,每次回家鄉,總有朋友問可不可以代購海鮮,他知道在城裡要吃到新鮮甜美的海鮮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他深深理解,城市缺的不是海鮮,是新鮮海產……
報道:本報 郭秋香
攝影:本報 譚湘璇、部分圖取自城市漁夫臉書
視頻:本報 陳敬暉
ADVERTISEMENT
“這座城市欠我們一條新鮮的魚。”
38歲那一年,來自適耕莊魚米之鄉的王和倫, 以這句口號,從漁村把鮮魚送到城市顧客的家,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道。
其實出生在從事漁業的家庭,王和倫本來自小非常討厭這個行業。那時候他在首都經營一家創意工作室,手下有一批員工一起打拼。
2019年6月某一天,朋友問了這麼一句話:“你說,網絡賣魚能不能做?”
這是個很有挑戰的問題。那時網購開始冒出頭,在網上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有生意頭腦的人都在想有什麼東西可以放到網上去賣,但是把海鮮放到網上去賣,可是一個新奇的點子,還有什麼比“當一名前衛的魚販”更有噱頭?
他當下就回復朋友,“明天就開始。如果有問題,代表有生意,如果沒問題代表沒生意。我們只是做中間人,沒成本。”
城市不缺海鮮,缺新鮮海產
來自漁村的他們,要吃新鮮活跳的海鮮是平常事。自從在城市生活後,每次回家鄉,總有朋友問可不可以代購海鮮,他們知道城市裡要吃到新鮮甜美的海鮮,是一件如此幸福美好的事。
所以他們深深理解,城市缺的不是海鮮,是新鮮。
“城市人也想吃到新鮮美味的海鮮,就是少了一道橋樑,沒有人替他們把新鮮的魚送到家門口。”
王和倫第二天就創立了城市漁夫的招牌,他要證明他覺得網絡可以賣海鮮,眼光是準的。
他設計了公司標誌,把文案想好,就用“這城市欠我們一條新鮮的魚”這句口號開設了臉書專頁,廣發給朋友,開始推動城市漁夫這門生意。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結合電子商務,為傳統漁業找到新出路
他們與小鎮的漁夫合作,新鮮魚獲清理製冷、獨立包裝,宅配到城市知味人府上,繞過批發商和生鮮超市,為消費者提供優惠價格的新鮮海產。這也推動了傳統漁業的轉型,證明漁業也可以和網購世界接軌。
他們要用科技顛覆傳統漁業,抓住創業的機遇,賦予老行業新生命,創造屬於自己的企業。
“我們從源頭解決大家的問題,漁村的魚能夠直接送上門,所有海產處理妥當,顧客拿到手直接收進冰箱,真正意義是讓大家安心和省心買到漁村的海鮮。”
他們賣魚的方法也很特別,並非一味叫賣喊價,而是以獨特清新的敘事風格,說著從小在漁村和漁行長大的成長經驗,分享海產的知識,讓他們第一次亮相就受到矚目。
他說,海產這個行業外人很難懂,運作操作都很難,因為很複雜。然而對於從小在漁村長大的他,加上父親擁有漁行,對海產有著深入的瞭解。
“做這個行業的人,用心把口碑和品質做好,卻不懂得怎麼做線上營銷,怎麼說故事;而懂得線上營銷的人,卻不懂得海產這個行業。”
王和倫說,他們成功的第一步是在社交圈宣傳,再經媒體推廣,很快引起關注。
城市漁夫結合傳統企業家的精神,把品質和口碑做好,再結合現代企業家說故事的能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抓準商機,海鮮禮籃成爆款
其實王和倫和朋友一開始只是玩票性質,沒有想到數個月後的2020年,全世界因為冠病疫情摧殘起了巨大變化,全球封鎖,政府落實行動管制,為了生存,各行各業積極轉型轉攻線上市場,催生了直播賣海鮮這個行業。
那一段期間網上直播賣海鮮的人可不少,然而疫情行管令結束後,消費者恢復線下消費模式,經過一輪激烈廝殺後可以留下來的人不多,行管令結束,城市漁夫繼續奮力前進。
2020年時候,城市漁夫又找到切入市場的創意,他們把海產包裝成年禮,進軍禮籃生意。
“大馬人都知道,海產在過年時特別貴,過年時收到海產的人會感到珍貴情意。”
但是,海產有保鮮期,又無法送給每一個人,於是他們又抓住市場的需求,把海產清理乾淨再包裝,貼心準備手寫賀卡、紅包封、春聯、精美的保溫袋,兩百多令吉的精緻包裝海鮮禮籃成了過年的爆品。
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們其實做了很多傳統漁業做不到的事,首先是打造系統,接下來是文案、品牌包裝,為產品增值。
決定要在網上賣魚的電子商務後,他花了20萬令吉建設網絡系統,步向自動化,如今辦公室加上他只有4個人的小團隊,卻能應對來自全國的訂單。
“在線上買東西是一件件計算的,然而買魚卻是按重量算錢的,我們現在的系統不僅是大馬找不到,甚至全世界僅此一家。通過系統,我們可以小刀鋸大樹。上我們的網站買東西完全不需要對人。”
他說,海產市場是有季節性的,價格也會波動,因此他也在網上教育消費者,海產得來不易,讓年輕人珍惜漁夫的勞動成果。他也希望透過他們對這個行業的瞭解和努力,可以讓消費人不會隨著季節性被迫買貴魚,或者因為物流鏈而面對買到不新鮮海產的問題。
“我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對每一個細節嚴謹把關,把很多顧客沒有想到的細節都想到,做了很多傳統漁業做不到的事情,要真正做到貼心這個口碑,但是也把自己搞得很累。”
儘管累,他的腳步還是停不了下來,接著他研究如何替海產增值。
他採購海產進行食品二級加工,生產獨家的海產食品,生產具備本地特色的食品。
“這不僅確保產品的新鮮和品質,也大大減少了浪費。”
從線上到線下,未來放眼旅遊消費
一個全新生意,自然有它存在的風險和挑戰,城市漁夫也不例外。
“那時候最大的挑戰就是大馬沒有冷鏈快遞服務,因此要如何把海產完好送到顧客的手中也是生鮮貨品沒有辦法從線下走到線上的原因。”
他用3個月的時間,通過親自配送到顧客的家門的經驗,瞭解新鮮海產面對的各種問題。要如何包裝、怎樣的方法,才能讓海鮮最耐久,改良包裝,解決所有問題。還有電子商務網線的不穩定、線上付款的不健全,都要一一克服。
另一個是海產的季節性與價格波動的問題。
他運用了食品保鮮的急速冷凍包裝,保存了海產的品質,做到讓顧客在新年期間不用買貴魚。
他沒有為商業大計設下侷限,未來城市漁夫會慢慢進入全渠道,不只線上,還會走到線下。
“今年暫時的計劃是漁行會重建整個碼頭。”
接下來的計劃也就是要走進旅遊消費了,他要讓遊客可以直接來到這裡,購買新鮮漁獲和加工食品。
做生意賺錢同時,不忘保持人性溫度
成了創新性發展的生力軍,如今一年的業績可以達500萬令吉。機會可偶遇,但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用過去生命的歷練、積累的人脈,為生意打下基礎。
他離開校園後從事鑽石能量水銷售員、因為遇上愛情留守家鄉從零開始學電腦知識,準備以後開電腦店,有10年時間熱衷參與社團,為家鄉適耕莊舉辦各類大小活動,這些經驗全部投放到城市漁夫這一盤生意上,生命活出另一種光芒。
2020年行管令出臺,他的工作室停頓,苦撐近一年後結束,他把全副精力轉投在城市漁夫,把它變成了正職。兩年時間,他和小團隊天天工作,從早上8點多忙到凌晨3、4點。本來的夥伴因個人原因退出,他在沒有退路下,只能勇往直前。
對他而言,MCO是機遇,當時很多人直播賣魚,但他們堅持了口碑和品質,不達標的海產寧可不賣的理念,也沒有在這段時間擠壓漁民,視大家為命運共同體,就算沒錢賺也要幫忙他們把貨賣掉。
做生意賺錢的時候,他沒有忘記人性的溫度,才能在大浪後留了下來。
或許人生猶如開盲盒。年輕時候,他錯過在臺灣出發的歌手夢、因為愛情改變人生軌跡,但他說,是人生很多經歷造就了今天的他。
“回想起自己的人生還是很精彩的。如果沒有這些歷練的積累,你不會有不同行業的人脈、不會有不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你不會有那麼多的同理心,跟你不會有那麼多的同溫層,如果沒有這些經歷,做產品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呈現溫度這件事。”
給未來有意創業的年輕人的建議
王和倫:
不要想太多,邊做邊修正才是正道,很多人就是計劃太多,但是沒有實踐。有一個動機、動念或者想法就要立馬大膽去嘗試。
創業成本:
2000令吉註冊公司
觀賞精彩視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