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剛上小一的時候,我經歷了無數次的認知震盪,知識性的包括地板應該要叫“地上”,而不是“地下”,是老“虎”不是老“斧”。
這些知識性的讓我發現自己不會的好多,好,我就一個一個吸收,漸漸地變厲害了,沒事。
ADVERTISEMENT
認知上、情緒上的衝擊就不簡單了,比如:班長向班主任投訴說我很愛生氣,老師說:“XX,你不應該這麼小氣。”原來我很小氣啊,想著想著覺得自己真是不如其他溫柔的同學識大體、受歡迎,也就開始壓抑自己情緒,特別是怒氣。
好像別人做了令自己生氣的事情,自己不生氣就很值得嘉獎。一個7歲的小孩,沒有生氣的權力?或者說,這個社會,不允許人生氣,生氣的人,就是脾氣壞、難相處——不好。
32年過去了,我依然很容易生氣,很容易小題大做,但是為了工作、社交還是得減少自己發火,於是,我自創了一套機制,儘量預想最壞的結果,但也因此開始很焦慮,彷彿每天都帶著一大串待辦事項,戰戰兢兢地度過每一分一秒,生怕一不小心就得罪人。明明在別人眼裡是很小的事,但是到了我這裡,就彷彿天塌下來似的。因此,我常常都是一邊壓抑著怒氣,一邊焦慮。
半年前的一天早上,我養的一隻毛毛蟲沒有辦法順利化蝶,同時,在休假中的我收到了客戶的詢問短信,我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倒了,我氣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好我的毛毛蟲,也沒有勇氣去不理客戶在假期還捎來的信息,我難過、氣憤、不甘心(不甘心自己沒有底氣去不理客戶)地哭了!我意識到自己真的需要外力的幫助,可以不可以,讓我也可以像別人一樣,輕鬆地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呢?
於是,我自己去找了輔導員,接受輔導。
輔導員認真地傾聽我的感受、糾結,通過提問確認、仔細地梳理我的思緒。在第一次的面談中,輔導員讓我認識到我對於自己的期許(expectation)非常高,而且我對別人也是如此,當事實不如預期,我會很不開心,身邊的人也因此常常被波及,導致人際關係受影響。
同理心讓我感受到愛
輔導員接著讓我給自己的工作態度打分,比如:最低1分最高10分,我會給自己幾分。然後,她點出了我的盲點。“你有沒有想過,你的6分或者7分可能就是別人的10分?”這時,我不禁想起一位天天聊天又笑個不停的同事,也許她的10分就是我的6分吧?我意識到,我現在不喜歡工作,也許就是我的自我要求太高,而我拼了命地鞭策自己去達到各種高要求的過程很辛苦,而達不到的時候又氣自己,但新的工作接踵而來令我焦慮,心理影響生理上的疲累,疲累又導致情緒不穩定,我因此陷入了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而難以掙脫。
輔導員的共情能力強,會在我道出自己的掙扎時適時地同理我,說“這很不容易”、“辛苦你了”,讓我更願意分享,因此我又與她見了另一次面,第二次會談雖不及第一次獲益多,但我的情緒也開始平靜許多,因為我降低了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期許,比如:給別人更長的時間回覆自己,允許別人犯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為前提等。
在開始接受輔導後,我也去接觸心理學的資源,特別是與情緒相關的,其中有不少與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對話模式有關。李老師常常說的冰山理論讓我認識到,我的情緒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它們(有好幾種)源自於我“水下的冰山”——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等的衝突,而且過去未被疏導的情緒累積下來又會在類似事件發生時帶來餘震,影響到現在的冰山的各個層面,因此才有各種困擾。
雖然我的輔導員並未運用薩提爾的對話輔導我,但她為我開啟了一扇大門,她的專注與傾聽讓我放下了揹負已久的累贅,她的同理心讓我感受到愛與體諒,她的提問與引導讓我意識到癥結所在,最重要的是,她給了我希望,她讓我知道我有力量去改變我的想法、情緒,我真的很感激她,但,我也要肯定自己那踏出第一步——接受輔導的勇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