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一隻基金的操作費用比率長期不變或者越來越低,除了意味著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趨向穩定,也可能表明這位基金經理的策略過於被動(甚至懶惰)。下次,當你看到有人推薦某隻信託基金時,不要被其價格創下歷史新高而嚇退,而是要詢問對方兩個問題。
面對已經上漲許多或創下歷史新高的股票或基金,許多人會問:“還能買嗎?”
ADVERTISEMENT
這其實是一種常見的投資心理,叫做“均值迴歸”(mean reversion)。人們認為,事物(尤其是金融產品)有一個平均值,價格會圍繞著平均值上下波動。當價格跌破平均值時,會回升;當價格突破平均值時,會回落。
例如,一隻A股長期價格為1.00令吉,跌至0.70令吉時,許多人會認為它會回升到1.00令吉,於是買入。
然而,這種“均值迴歸”策略的前提是,平均值保持不變。
對於上市公司,平均值意味著其業績、成長率、財務健康水平、行業前景、管理層素質等因素。只有這些因素保持不變,均值迴歸策略才有效。
那麼,對於信託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其“平均值”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整個投資組合裡的股票(接下來就以股票型基金來闡述)。
基金 ≠ 股票
許多人將信託基金與股票相提並論,認為股價到達新高後就難以突破,除非有新的利好因素。這種觀點看似有技術分析依據,但將基金視為股票卻是一個典型的類比錯誤。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隻股票型基金雖然包含多隻股票,但每隻股票的上漲潛力不同,有的可能只有20%,有的可能高達100%。此外,每隻股票的上漲時間也不同,取決於其背後的公司所處的商業週期。
當基金經理判斷某隻股票的上升潛力已接近尾聲時,就會尋找下一隻潛力股替代它。這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每隻股票完成使命後就會退場,由其他股票接棒,不斷循環。
因此,從理論上講,一隻基金的上升潛力是無限的。基金經理可以根據市場情況不斷調整投資組合,更換表現不佳的股票。
反觀一家公司,其業務不可能像基金那樣頻繁更換,例如今天種榴蓮、明天生產手套,大後天要做數據中心,這顯然不現實。
總結來說,信託基金和股票是兩種不同的投資產品,不能簡單類比。基金的持續增長能力取決於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和投資策略,而非單一股票的表現。
基金價格 ≠ 基金價值
一位同行也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為,假設一隻基金的價格創下新高,如果基金經理賣掉所有股票,持有100%現金,基金價格依然在新高點。按照“基金價格到達新高點就不應該入手”的邏輯,這隻基金應該被忽視。然而,投資者卻不知道這隻基金擁有充足的現金,基金經理可以自由買入他認為有潛力的優質股票,等待下一輪的股票上漲。
反觀,另一隻基金的價格已經從新高點滑落,投資者覺得自己可以撿便宜貨,但這隻基金的現金比例可能只有3%左右。除非投資組合的股票會上漲,否則基金價格只會不斷下跌。基金經理需要賣掉手中的股票,才有現金來買入新的股票,更別提這過程中所出現的煎熬和反覆斟酌。因此,在策略的靈活度上,持有大量現金的基金經理顯然更能伺機而動。
在這個假設例子裡,投資者可能會錯過一隻更有上升潛力的信託基金,實屬可惜。
因此,衡量一隻信託基金是否值得買入,除了我以前專欄裡說過的“基金的表現必須優於投資基準”等等,還要看基金的現金比例是否過高(代表基金經理還有發揮空間),以及基金經理是否積極地套利和平倉(以確保基金經理積極尋找上升潛力)。
信託基金的投資策略
市場上的信託基金琳琅滿目,一家公司可能就有上百隻基金,但基金經理卻只有二十來人。平均下來,每個人要負責四、五隻甚至更多的基金。這必然會分散基金經理的專注力,而那些被公司視為旗艦基金的產品則會得到更多關注,表現也更可能不斷突破。這也是購買旗艦產品的好處之一。
相比之下,信託基金的上升潛力更強於上市公司股票。(請注意,我指的是上升潛力,而非上升幅度,後者仍然是股票更勝一籌。)而這種潛力取決於基金經理更換投資組合的積極程度。因此,當我們看到一隻基金的操作費用比率長期不變或者越來越低,除了意味著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趨向穩定,也可能表明這位基金經理的策略過於被動(甚至懶惰)。
下次,當你看到有人推薦某隻信託基金時,不要被其價格創下歷史新高而嚇退,而是要詢問對方以下兩個問題: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 這隻基金的現金比率有多高?
- 基金經理是否積極更新投資組合?
如果對方無法回答這兩個問題,那麼你就要謹慎考慮是否要投資這隻基金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