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并不轻松简单,而是一段沉重的过去,应该要被记住的历史。郭史光宏认为,倒不如撇开立场,就用小朋友最强的感受力来认识战争。比如透过电影、绘本、小说,读战争幸存者的回忆录,回到战争现场去感受当时人们的情况与处境,增添多一点同理心。
ADVERTISEMENT
2023年的10月、11月份,教育部发起“挺巴周”引起华社普遍反弹。你反弹的是什么?是行政上教育部的决定太仓促?是立场上直接选站巴勒斯坦不够中立?是担心本质上战争充满暴力、仇恨元素?还是内容上两国纠葛太复杂,连大人都未必掌握,小朋友又能理解多少?
不只2023年的以色列、哈马斯冲突,2021年2月1日缅甸军方夺权,内战至今仍未停火;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届满2年,连锁反应一度造成我国闹“鸡荒”。再近一些,生活在我们周遭的难民,都是战争受害者。战争离我们其实没有那么远。
换个方式想,挺巴周风波不也让你我意识到,战争是需要教育的:来教谁、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
聊时事话题,师生可以一起思考讨论
儿童文学《战马》的背景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小说主角不是人,而是一匹马“乔伊”。它原本是一匹农家马,战争爆发后被卖作战马上前线作战,但是被俘虏后变成拖拉大炮的马。直到战争结束,它再次被拍卖……
乔伊没有敌人,谁是好人坏人对它而言根本没意义。但是透过这匹马能看到战争里多少死伤、多少人被逼上战场、多少人发挥人性光辉的一面。
“我们就把它当成故事来看,有点潜移默化地去宣导。”怡保师范学院中文组讲师郭史光宏说,不需要特别强调“今天我们要来讲战争”,有时候就当作精彩的故事分享就好。
说回“挺巴周”,不谈那些风波,只论以巴冲突的严重程度,郭史光宏其实赞成与学生好好聊聊这些时事话题。例如奥斯卡金像奖威尔‧史密斯掌掴事件、#MeToo风波以及沈可婷案,他认为都是机会教育的教材,值得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好过学生学吃瓜群众当八卦聊。
“因为这些事件一发生的时候,学生在各种平台就会看到相关讯息,有时候是他们自己来问你,他们反而是那个主动的人。”郭史光宏相信,利用突发事件做机会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从绘本读物让学生认识战争
早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他就在社群平台上发起“战争与和平”深度阅读课。《战马》是其中一份读物,这本小说还被国际名导史蒂芬‧史匹伯翻拍成同名电影。
谈起课程设计初衷,要追溯2014年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兴起,网络上流传他们斩首人质的短片。“我到现在还记得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跟同学分享他看到的短片,那种表情跟说话的态度是很轻挑的。”
“你看打仗很爽喔?可以拿刀拿枪!”学生讲到就好像在看电影内容,谈笑风生的。“我听了真的有点不寒而栗。”郭史光宏进一步找学生谈,问他们短片里的人物是谁,在做什么事?他们其实都不知道……
这件事一直搁在他心上,直到俄乌战争爆发,中文圈的资讯来源丰富,更能来到华社阅读视野,中国与台湾的舆论又在各自经营论述。当时他观察班上学生常常引述家长的看法,直说谁比较厉害,谁很快就赢了。“学生其实没有恶意,他们听到什么就讲什么,多问他们几句就会说‘我也不知道,我爸爸讲的’。”
郭史光宏提醒,现在小朋友身处的讯息环境就是如此开放,如果没有带着媒体识读的意识去接收,很容易变成选边站。然而,要学生分析观点,分析讯息来源、立场、后台等需要长时间慢慢培养,等到孩子成长至高中或大学,理性思考成熟后才比较恰当。
在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年纪小时感性极强,理性较弱,因此他们投入故事情节的能力比大人还强。在孩童阶段,理性思考还不够完善,实在难让他们理解战争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或分析资讯来源。
郭史光宏认为,倒不如撇开立场,就用小朋友最强的感受力来认识战争。比如透过电影、绘本、小说,读战争幸存者的回忆录,回到战争现场去感受当时人们的情况与处境,增添多一点同理心。
“我们不是要去找到底谁是被害人,谁是要被谴责的,在这个阶段做这些判断没有太大价值。”战争并不轻松简单,而是一段沉重的过去,应该要被记住的历史。郭史光宏认为,可以透过各种文本和孩子一同感受。
战争太复杂,要从何谈起?
一场战争,从起因到涉及的国家、单位、人物,非常复杂,该如何向小朋友讲解?郭史光宏列出几个面向,其中一个是数据。一场战争有多少人牺牲?有多少建筑物遭破坏?能让人最直接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冲击。
另外是战争不同角色的处境,他们内心有何感受?郭史光宏曾在一场读书会布置作业,让学生搜索俄乌战争的报道,只需找出这场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造成什么具体的连锁反应就好,不需要判断谁是好人坏人。“战争很残酷,但也有人性光辉的部分,我们去看这些丰富的一面就很好啊。”
与小朋友谈战争,他把重点放在“换位思考”。就像电影《美丽人生》,是从父亲的视角看犹太人如何遭受迫害,他如何隐瞒儿子,避免他年纪小小就面对战争的残酷。《木箱上的男孩》又是从辛德勒名单里的幸存男孩出发,看着穿纳粹军服的人如何保护犹太人。这样理解战争,更能丰富看法与感受,也能免于表面上的二元对立。
结束的战争vs进行中的战争,哪个比较好谈?
以巴冲突、俄乌战争甚上尘嚣,翻开历史又有惨痛的一次与二次世界大战。战争那么多,要选哪一场来跟孩子说?
郭史光宏认为视教学目的而异。历史上已经结束的战争,有比较多文学、影视或绘本作品,学生比较容易投入其中。但若是要谈媒体识读,进行中的战争则有很多现成资料与教材。
现今媒体环境有各种资讯,为抢人眼球处心积虑要让受众选边站,影响判断。而网络时代,讯息已经没有差距。孩子可能接触到任何资讯,演算法还会推播给他,“所以在你没注意到的时候,他可能看了一堆让你胆战心惊的内容。”郭史光宏认为大人应该事先帮小孩准备能够判断筛选资讯的素养能力。
学生看战争片,老师应该怎样做?
如果发现孩子私底下观赏战争影片,又该怎么办?
“不要过度反应。”郭史光宏说,家长第一时间可能很紧张,但若展露出来,很容易把这份紧张也传染给孩子。这时孩子要嘛对抗,要嘛顺从,但并非打从心底。“情绪是火,你给他先看到火,但其实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当年郭史光宏看到学生谈笑风生讨论斩首影片,当然也是紧张的,“但是我很清楚这不是他的错,不是他的问题。”对他而言,这是难得的机会教育,因此没有马上质问影片哪里来,否则会让学生马上防卫。
“你在哪里看到的啊?”
“他还有怎样呢?”
“很奇怪呢,老师没有看过,为什么你会看到呢?”
“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看?”
郭史光宏提醒,先把自己的紧张隐藏,再展现好奇去搜集更多资料,掌握孩子对事件的理解程度到哪里。几天后他再找机会邀请学生一起了解,慢慢让他明白ISIS是怎样的组织,来龙去脉是什么,而不是只是一段看了很爽的血腥暴力影片。“你补充多一点,就会把他带去一个比较宽广的人文世界。”
在这个时代,资讯都是公开、无所不在的,“小朋友都是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然后他转过身你就认不得他了。”郭史光宏说,“只是在这个时代更明显。”
他叮嘱,如果孩子主动分享他最近接触到的资讯,务必好好珍惜,“这是他给你了解他多一点的机会,千万不要摆出一副‘听我说’的样子,而是好奇地去跟他聊天。”
“如果他讲的东西你也不熟悉,其实更好,因为你的好奇会比较真实,就真的可以很好奇地陪他一起去探索。”郭史光宏说,双方一起学习、探索,用伙伴的关系去谈会比较有用,又可以避免冲突。否则只要发生几次冲突,接下来孩子就不想跟大人分享了。
郭史光宏推荐的战争议题作品:
【绘本】
【小说】
【回忆录】
【专题报道】
【电影】
相关报道: 【战争教育/02】战争──历史课本怎么写? 【战争教育/03】跟小朋友谈战争,怎样谈才能产生连结? 延伸阅读: 【乌克兰自由之战/01】身处异乡心系祖国,乌克兰人沉重迎复活节 【乌克兰自由之战/02】“历史不断重复,我们一直为自由而战。” 【乌克兰自由之战/03】乌克兰驻马大使奥历山大:“自由存在于我们的DNA,没有人能打败我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