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並不輕鬆簡單,而是一段沉重的過去,應該要被記住的歷史。郭史光宏認為,倒不如撇開立場,就用小朋友最強的感受力來認識戰爭。比如透過電影、繪本、小說,讀戰爭倖存者的回憶錄,回到戰爭現場去感受當時人們的情況與處境,增添多一點同理心。
ADVERTISEMENT
2023年的10月、11月份,教育部發起“挺巴周”引起華社普遍反彈。你反彈的是什麼?是行政上教育部的決定太倉促?是立場上直接選站巴勒斯坦不夠中立?是擔心本質上戰爭充滿暴力、仇恨元素?還是內容上兩國糾葛太複雜,連大人都未必掌握,小朋友又能理解多少?
不只2023年的以色列、哈馬斯衝突,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奪權,內戰至今仍未停火;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屆滿2年,連鎖反應一度造成我國鬧“雞荒”。再近一些,生活在我們周遭的難民,都是戰爭受害者。戰爭離我們其實沒有那麼遠。
換個方式想,挺巴周風波不也讓你我意識到,戰爭是需要教育的:來教誰、誰來教、教什麼、怎麼教……
聊時事話題,師生可以一起思考討論
兒童文學《戰馬》的背景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小說主角不是人,而是一匹馬“喬伊”。它原本是一匹農家馬,戰爭爆發後被賣作戰馬上前線作戰,但是被俘虜後變成拖拉大炮的馬。直到戰爭結束,它再次被拍賣……
喬伊沒有敵人,誰是好人壞人對它而言根本沒意義。但是透過這匹馬能看到戰爭裡多少死傷、多少人被逼上戰場、多少人發揮人性光輝的一面。
“我們就把它當成故事來看,有點潛移默化地去宣導。”怡保師範學院中文組講師郭史光宏說,不需要特別強調“今天我們要來講戰爭”,有時候就當作精彩的故事分享就好。
說回“挺巴周”,不談那些風波,只論以巴衝突的嚴重程度,郭史光宏其實贊成與學生好好聊聊這些時事話題。例如奧斯卡金像獎威爾‧史密斯掌摑事件、#MeToo風波以及沈可婷案,他認為都是機會教育的教材,值得老師帶著學生一起思考、討論,好過學生學吃瓜群眾當八卦聊。
“因為這些事件一發生的時候,學生在各種平臺就會看到相關訊息,有時候是他們自己來問你,他們反而是那個主動的人。”郭史光宏相信,利用突發事件做機會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從繪本讀物讓學生認識戰爭
早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他就在社群平臺上發起“戰爭與和平”深度閱讀課。《戰馬》是其中一份讀物,這本小說還被國際名導史蒂芬‧史匹伯翻拍成同名電影。
談起課程設計初衷,要追溯2014年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興起,網絡上流傳他們斬首人質的短片。“我到現在還記得一個六年級的學生跟同學分享他看到的短片,那種表情跟說話的態度是很輕挑的。”
“你看打仗很爽喔?可以拿刀拿槍!”學生講到就好像在看電影內容,談笑風生的。“我聽了真的有點不寒而慄。”郭史光宏進一步找學生談,問他們短片裡的人物是誰,在做什麼事?他們其實都不知道……
這件事一直擱在他心上,直到俄烏戰爭爆發,中文圈的資訊來源豐富,更能來到華社閱讀視野,中國與臺灣的輿論又在各自經營論述。當時他觀察班上學生常常引述家長的看法,直說誰比較厲害,誰很快就贏了。“學生其實沒有惡意,他們聽到什麼就講什麼,多問他們幾句就會說‘我也不知道,我爸爸講的’。”
郭史光宏提醒,現在小朋友身處的訊息環境就是如此開放,如果沒有帶著媒體識讀的意識去接收,很容易變成選邊站。然而,要學生分析觀點,分析訊息來源、立場、後臺等需要長時間慢慢培養,等到孩子成長至高中或大學,理性思考成熟後才比較恰當。
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年紀小時感性極強,理性較弱,因此他們投入故事情節的能力比大人還強。在孩童階段,理性思考還不夠完善,實在難讓他們理解戰爭中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或分析資訊來源。
郭史光宏認為,倒不如撇開立場,就用小朋友最強的感受力來認識戰爭。比如透過電影、繪本、小說,讀戰爭倖存者的回憶錄,回到戰爭現場去感受當時人們的情況與處境,增添多一點同理心。
“我們不是要去找到底誰是被害人,誰是要被譴責的,在這個階段做這些判斷沒有太大價值。”戰爭並不輕鬆簡單,而是一段沉重的過去,應該要被記住的歷史。郭史光宏認為,可以透過各種文本和孩子一同感受。
戰爭太複雜,要從何談起?
一場戰爭,從起因到涉及的國家、單位、人物,非常複雜,該如何向小朋友講解?郭史光宏列出幾個面向,其中一個是數據。一場戰爭有多少人犧牲?有多少建築物遭破壞?能讓人最直接感受到戰爭帶來的衝擊。
另外是戰爭不同角色的處境,他們內心有何感受?郭史光宏曾在一場讀書會佈置作業,讓學生搜索俄烏戰爭的報道,只需找出這場戰爭產生了什麼影響,造成什麼具體的連鎖反應就好,不需要判斷誰是好人壞人。“戰爭很殘酷,但也有人性光輝的部分,我們去看這些豐富的一面就很好啊。”
與小朋友談戰爭,他把重點放在“換位思考”。就像電影《美麗人生》,是從父親的視角看猶太人如何遭受迫害,他如何隱瞞兒子,避免他年紀小小就面對戰爭的殘酷。《木箱上的男孩》又是從辛德勒名單裡的倖存男孩出發,看著穿納粹軍服的人如何保護猶太人。這樣理解戰爭,更能豐富看法與感受,也能免於表面上的二元對立。
結束的戰爭vs進行中的戰爭,哪個比較好談?
以巴衝突、俄烏戰爭甚上塵囂,翻開歷史又有慘痛的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戰爭那麼多,要選哪一場來跟孩子說?
郭史光宏認為視教學目的而異。歷史上已經結束的戰爭,有比較多文學、影視或繪本作品,學生比較容易投入其中。但若是要談媒體識讀,進行中的戰爭則有很多現成資料與教材。
現今媒體環境有各種資訊,為搶人眼球處心積慮要讓受眾選邊站,影響判斷。而網絡時代,訊息已經沒有差距。孩子可能接觸到任何資訊,演算法還會推播給他,“所以在你沒注意到的時候,他可能看了一堆讓你膽戰心驚的內容。”郭史光宏認為大人應該事先幫小孩準備能夠判斷篩選資訊的素養能力。
學生看戰爭片,老師應該怎樣做?
如果發現孩子私底下觀賞戰爭影片,又該怎麼辦?
“不要過度反應。”郭史光宏說,家長第一時間可能很緊張,但若展露出來,很容易把這份緊張也傳染給孩子。這時孩子要嘛對抗,要嘛順從,但並非打從心底。“情緒是火,你給他先看到火,但其實不知道你要說什麼。”
當年郭史光宏看到學生談笑風生討論斬首影片,當然也是緊張的,“但是我很清楚這不是他的錯,不是他的問題。”對他而言,這是難得的機會教育,因此沒有馬上質問影片哪裡來,否則會讓學生馬上防衛。
“你在哪裡看到的啊?”
“他還有怎樣呢?”
“很奇怪呢,老師沒有看過,為什麼你會看到呢?”
“你是在什麼情況下看?”
郭史光宏提醒,先把自己的緊張隱藏,再展現好奇去搜集更多資料,掌握孩子對事件的理解程度到哪裡。幾天後他再找機會邀請學生一起了解,慢慢讓他明白ISIS是怎樣的組織,來龍去脈是什麼,而不是隻是一段看了很爽的血腥暴力影片。“你補充多一點,就會把他帶去一個比較寬廣的人文世界。”
在這個時代,資訊都是公開、無所不在的,“小朋友都是在大人看不見的地方偷偷長大,然後他轉過身你就認不得他了。”郭史光宏說,“只是在這個時代更明顯。”
他叮囑,如果孩子主動分享他最近接觸到的資訊,務必好好珍惜,“這是他給你瞭解他多一點的機會,千萬不要擺出一副‘聽我說’的樣子,而是好奇地去跟他聊天。”
“如果他講的東西你也不熟悉,其實更好,因為你的好奇會比較真實,就真的可以很好奇地陪他一起去探索。”郭史光宏說,雙方一起學習、探索,用夥伴的關係去談會比較有用,又可以避免衝突。否則只要發生幾次衝突,接下來孩子就不想跟大人分享了。
郭史光宏推薦的戰爭議題作品:
【繪本】
【小說】
【回憶錄】
【專題報道】
【電影】
相關報道: 【戰爭教育/02】戰爭──歷史課本怎麼寫? 【戰爭教育/03】跟小朋友談戰爭,怎樣談才能產生連結? 延伸閱讀: 【烏克蘭自由之戰/01】身處異鄉心繫祖國,烏克蘭人沉重迎復活節 【烏克蘭自由之戰/02】“歷史不斷重複,我們一直為自由而戰。” 【烏克蘭自由之戰/03】烏克蘭駐馬大使奧歷山大:“自由存在於我們的DNA,沒有人能打敗我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