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YouTube影片《Unfairy Tales: Malak and the Boat》(不童話故事:瑪拉與船)透透過動畫,畫出小主人公瑪拉的視角。她跟著母親搭上逃難的船,與親友在無際的海洋上漂泊,而大浪就像無情的八爪魚把他們拖下水。“我本來有很多朋友……現在沒有了。”畫面切換到現實中小女孩的模樣,“我叫瑪拉,我今年7歲。”
人道工作者張安翔第一次受邀到小學演講時,就用了上述影片。他考慮的是,即便是面對高年級小學生,談論敘利亞內戰、以巴戰爭還是應該避免過於血腥、殘忍的畫面,所以才選用UNICEF的動畫片作為部分教材。再來,他也期望在短短1小時的演講時間裡,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
ADVERTISEMENT
那是大約7年前,張安翔剛加入MyCare不久。在這個以穆斯林和馬來人為主的本地人道關懷非政府組織,他當時是唯一的非穆斯林職員。組織內一名志工的太太在一所政府教會小學任教,邀請他前來演講談敘利亞內戰及以巴戰爭造成的難民議題。
回想當時情況,他自認不是教育工作者,備課得戰戰兢兢。短短1小時的分享,他設計主題圍繞在戰爭受難者的人道關懷課題,以及為何學生需要理解遙遠國度發生的戰事?因為,連結到馬來西亞生活上,當時社會有些許反以色列的抵制運動,例如抵制麥當勞、惠普(HP)、現代(Hyundai)等。
“當時我不是教小朋友要boycott(抵制),而是解釋一個現象,為什麼有一群人要boycott……”張安翔列舉,惠普為以色列軍警提供電腦硬體設施及數據中心服務器;為以色列人口與移民局用於種族隔離管控與執法的數據系統,提供服務器。
還有一些馬來西亞人日常習以為常的品牌,也被“抵制、撤資、制裁運動”(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Movement, BDS)列入名單。以色列政府使用現代(Hyundai)的機械摧毀巴勒斯坦平民住宅。運動品牌Puma是以色列足球協會(IFA)的主要贊助商,對象包括以色列非法侵佔巴勒斯坦地區範圍內的球隊。
“不然的話,太遠了,在馬來西亞感受不到……”對很多馬來西亞人,戰爭都是透過畫面傳播,可以隨時划走不看。張安翔想利用當時社會上進行中的抵制運動,以及日常生活會遇到的難民群體,讓學生產生連結,理解他方的戰火故事。
當時約有250名學生聆聽,張安翔目測,約一半是巫裔,30%是華裔,其餘是印裔和其他族裔。演講結束,校方反應不錯,但隔天上班,同事告知,家長不滿學校找人來談戰爭課題,為什麼不能買這個那個品牌,且再也不希望組織成員前去演講。他想,或許很多非穆斯林家長沒聽過抵制運動,而且是深入民心的品牌,才會引起爭議。
談以巴衝突,就一定與宗教有關?
相較華社,馬來西亞穆斯林群體對以巴衝突一點也不陌生。目前正在研究馬來西亞伊斯蘭運動的張安翔坦言,自己也是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念政治系時才接觸巴勒斯坦課題。
他觀察,本地穆斯林約從幼稚園就開始接觸相關議題。除了巴勒斯坦,他們也關心敘利亞、突尼斯等中東地區的戰事。這是因為,整體而言,馬來西亞的穆斯林群體大部分受到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影響。穆斯林兄弟會是創立於埃及的伊斯蘭遜尼派組織,有自己的刊物和讀物,都會宣導聲援、募款、救濟等資訊。
張安翔說,這也是為何相較於俄烏戰爭,以巴衝突更受本地穆斯林關注,也說明了為何立場會傾向加沙的哈馬斯政權,而非法塔赫。
“所以其實在馬來圈子,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挺巴周是一個課題。”談起去年的爭議,張安翔說過往國小、國中都有聲援巴勒斯坦的活動,其他國家如中國、加拿大、挪威、美國紐約也有,其實真的不稀奇。
引起華社最大反彈的是網絡流傳的小學生持玩具槍照片。教育部隨後澄清那發生在挺巴周前,併發布指南和文告強調活動不得有暴力元素。張安翔解釋,學生持玩具槍一般上是在扮演以巴衝突的話劇,並不是單純的角色扮演。
“他們是有個storyline(故事大綱),巴勒斯坦小朋友在家讀書讀到一半,突然以色列把炸彈炸過來,軍人拿著槍闖進家裡……”張安翔說,“所以老師的引導很重要,如果不能好好引導,我覺得會本末倒置。”
從華社角度觀看,討論以巴戰爭一定和宗教有關,張安翔認同,“這是馬來西亞的刻板印象,你談巴勒斯坦、敘利亞、羅興亞課題都侷限在宗教場所。”他曾到雪州一所小鎮國中演講,校長得知他是來談巴勒斯坦課題的講師,遂邀請他“masuk surau”(到祈禱室去)。
然而回到華社,張安翔同樣認為有問題。“有多少國中的華人老師真的懂巴勒斯坦、敘利亞課題,我們華人要怎樣談,也是一個技術問題。”
作為父親,如何教導女兒?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資料,截至2023年12月,我國共有18萬5300名難民及政治庇難者。
張安翔雖然已經離開MyCare,但仍持續人道工作,常進入一些羅興亞難民社區考察,送物資。“我都會帶我女兒去,不過她才接近3歲,基本上沒什麼概念,只是去罷了。”他想,待女兒再大一些,會讓她接觸這些難民群體,讓她知道其實我們的社會有一群人是這樣生活著,然後再慢慢讓她瞭解那些國際課題。
研究關係,張安翔有許多講述中東戰爭的書籍,偶有戰爭畫面。女兒有時無意翻到,會指著照片問:“爸爸,爸爸,這是什麼?”他有一張書籤,是一個志工朋友女兒的照片,她後來在加沙被以色列轟炸襲擊身亡。
“我要不要跟女兒講那個故事?這樣小就要給她知道這樣的事情嗎?”張安翔想,若真要跟女兒談戰爭,他會純粹從人道課題,或國際、時事新聞角度切入。興許等女兒長大,就要當作歷史事件來和她討論了。
戰爭教育,還可以是什麼?
“巴勒斯坦團結周”(簡稱“挺巴周”)於10月29日至11月3日舉行。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學生人權、人道價值觀,包括同理心、關心他人的痛苦,不論種族、宗教與社會地位。
教育部於2023年10月26日發佈的“舉行巴勒斯坦團結周”文告提到,當今隨傳播科技發達,學生容易接收到各種內容,包括國際衝突和人道危機的相關資訊,因此教育部有必要介入啟發學生的相關認知。
戰爭教育是理解戰爭的起因、國家之間的衝突,張安翔看來,追根究底是人性的醜惡。那麼談戰爭還應該談什麼?“我會往人道方面去看,戰爭還是有很溫馨,很仁心的一面。”他認為重點在於怎樣避免重複發生類似的事情。
家長因為種種因素認為在學校不適合與學生談戰爭,張安翔倒認為戰爭教育也可以是塑造人品價值觀的機會,培育國際觀和訓練批判思維。“如果你的孩子可以跟你談油價、金價起跟以巴戰爭、俄烏戰爭有關,是間接的後果,你不覺得這個孩子的批判思維跟人家不一樣嗎?”
相關報道: 【戰爭教育/01】走進課堂──戰爭教育怎麼教? 【戰爭教育/02】戰爭──歷史課本怎麼寫? 【戰爭教育/03】跟小朋友談戰爭,怎樣談才能產生連結? 延伸閱讀: 【難民之歌/01】若非面臨生命危險,誰願逃離故鄉?難民,首先是人 不是冰冷的標籤 【難民之歌/02】難民不是無證外勞,他們只是無根浮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