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經濟成長不是靠言論,玩弄數據就能健康發展。
ADVERTISEMENT
近期,各大媒體大篇幅報道兩個馬來西亞的經濟數據,第一就是美元對馬幣兌換率一度衝破4.8令吉大關,第二是馬來西亞統計局指1月通脹率為1.5%。
在還沒評論這兩個數據之前,須瞭解,對數據的操控,可以左右一個人的印象和觀念。商業市場策略,涵蓋的不只是數據,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操控“傳達”數據的藝術。政治人物,可能對數據不是很瞭解,但對“傳達”數據方式,可是佼佼者。
舉個例子,若數據不利於己,則以比率取代。譬如,我月入1萬5000令吉,負債100萬令吉,財務狀況看似糟糕,但若將100萬令吉分成10年攤還(此例子不納入利息考量),一個月則只需繳付8300令口。操控傳達方式,變成“我的欠款是收入的56%”。乍聽之下,財務情況還算合情合理。
在政治方面,就以各族獲得大學先修班的名額作為例子。假設馬來人獲得2萬個名額,而非馬來人只有2000個。
在朝馬來政治人物會直接用這個數據來表揚政府照顧馬來同胞。在朝非馬來政治人物則會用“入學率”來解釋。每10位馬來申請者,只有1位入學,入學率為10%。反之,非馬來人每5位申請者則有一位入學,入學率為20%。與其用錄取人數,用“入學率”反而更能向非馬來人群體解釋情況。當然,以上數據只是假設。
同樣的,反對黨也是反其道而行,馬來政治人物在馬來社群中,以入學率作為切入點,攻擊政府;而非馬來政客則搬出錄取人數的數據在非馬來人群體中大肆渲染,以達到目的。
迴歸正題,馬幣對美元的兌換率,是反映國家經濟狀況的其中一個指標。一個國家貨幣的價值,有賴於很多因素,其中包括黃金儲備、OPR利率、國家出入口總量、馬幣美元需求供應量、外匯儲備、外資,以及對政府的信心等等。
中東國家石油產量高,是世界必需品。因此很多中東國家的貨幣價值偏高。今天的美元因為穩定,而且國力強大,因此世界對美元的需求也很高。當中包括很多與美國沒關係的國際貿易,都以美元作為結算單位。一些動盪不安,或政府缺乏公信力的國家如津巴布韋,貨幣價值則會偏低。
今天馬來西亞人尤其是馬來群眾,針對馬幣兌換率偏低,在網上討伐團結政府(尤其針對希盟領袖如首相安華和拉菲茲等),箇中原因與數據和匯率真實情況無關。主要原因是希盟領袖之前(民聯時期),為攻擊國陣而操作的“數據傳達”行為,反過來燒到了自身。
2018年以前,民聯和後來的希盟,頻頻以馬幣對美元兌換率下跌而攻擊納吉政府。更有希盟領袖操作“數據傳達藝術”,以匯率、糧食進口和通脹來攻擊納吉政府。今天的情況不但相同,而且還比納吉時期更糟。
華社對納吉政府嗤之以鼻,他們可能對目前的數字不敏感。但馬來群眾則是耿耿於懷,尤其是2018年前,希盟領袖曾說“納吉下臺,馬幣升值”這一類的政治話語。今天希盟面對馬來網民的討伐,很大程度是因為自身曾經“把控數據攻擊國陣”。
通脹率1.5%,也是“數據傳達藝術”反噬的案例。
通脹率,指的是“率”。上次我考試獲得60分,剛剛好及格。這次,降了一分,考獲59分,屬於不及格。雖然只降了0.6%,在“率”上不足掛齒,但是這次和上次考試相比之下,是及格與不及格之分。
2023年通脹率的基數是2022年的價格。但是2022年的情況已經很糟糕。也就是說,在普羅大眾的消費經驗,2022年已經是60分。今天通脹率為1.5%,其基數已經很糟糕。所以人民看到的是,及格與不及格,而不真正在意那一分之差。
1.5%,不能確實反映人民的消費模式。在大多數人的心裡,明明食物、衣服、服務等商品漲價的幅度,就已經遠遠超過1.5%。這1.5%的數據,非但完全操控不了民意,反而遭受質疑。
人們對官方數據都抱持懷疑的態度。華社厭惡國盟,對政府的數字有疑但不敢言,馬來社群對政府不滿,所以對官方數據的分析都是以懷疑為基礎,並以此炮轟攻擊。
一個國家經濟成長不是靠言論,玩弄數據就能健康發展。2018年前,國家經濟政策雖然被攻擊,但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取而代之的政敵採用。基礎建設、引進外資、與中國合作為國產車進行技術轉移、修建鐵路、國債與生產總值保持在60%以下……被政敵硬生生說成國家即將破產。現在的政府,最大的敵人不是反對黨,而是10年前的自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