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每每看见成群的鹭鸟,习惯说它们是候鸟。报章上经常也把聚集在树上繁殖的鹭群,称作“稀有候鸟”。这样的说法不太正确。它们是否为候鸟,得看看它们有无固定的迁徙行为;稀不稀有也不是我们说了算,得依照专业的研究单位数据来判断。
ADVERTISEMENT
所谓候鸟(migratory bird),就是季候鸟,意思是只在特定季节才出现的鸟。在不出现的季节里,它们会远距离地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一般来说,迁徙的方向是往南或往北;迁移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足够的食物,也有利于避开冬天的寒冷;迁徙的时机,则是受到四季变化的影响。相对的,在特定地区长年都能够见得到、不做长距离迁徙,并且也在该区繁殖的鸟,则称为留鸟(resident bird)。
在四季分明的地方,候鸟又可以分为夏候鸟(summer visitor)和冬候鸟(winter visitor)。只在夏季(通常在夏季前抵达)出现的鸟,称为夏候鸟;它们大多数会在该地区繁殖,直到秋季时离开,离开后一般会向南迁徙。在冬季(通常在冬季前抵达)才出现的鸟,则称为冬候鸟;它们通常不会在该区繁殖,并在春季后离开,飞往北方的繁殖地。
我国由于没有分明的四季,且大多数的候鸟都是来自北方,在北半球冬季前到来、春天后即离开,因此本地通常会把所谓的“冬候鸟”直称为“候鸟”。至于那些极少数在北半球夏天时来到,在我国繁殖,然后在北半球入冬前离开向南飞去的鸟类,本地的鸟类资料通常不把它们称为“夏候鸟”,而称之“繁殖候鸟”(migrant breeder),或把它们一并列为留鸟。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还得一提的是,某种鸟类是否为候鸟,或者哪类型的候鸟,得根据该指定的地区来判断。比如在我国为候鸟的栗喉蜂虎(Merops philippinus),在中国海南岛则属于留鸟。另外,同一种鸟在同一个地区里,有可能同时拥有候鸟和留鸟的族群。比如在本地长年都能见到的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maculatus),无疑是一种留鸟。但每当北半球入冬前,又会有一些黑枕黄鹂亚种(O. c. diffusus)飞到我国来,因此黄鹂在我国也有候鸟的族群。此外,鸟类的迁徙状态是有可能会变动的,故需长期观察,并时时给予重新评估。
言归正传。在我国成群出现或聚集繁殖的鹭类,是候鸟还是留鸟呢?首先得知道,在我国常见的鹭类有很多种,当中常见的包括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 )、中白鹭(Ardea intermedia)、大白鹭(Ardea alba)、牛背鹭(Bubulcus coromandus)、草鹭(Ardea purpurea)、苍鹭(Ardea cinerea)和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依据2015年由Malaysian Nature Society – Bird Conservation Council年所出版的我国《The Checklist of the Birds of Malaysia》第二版鸟类名录,小白鹭、中白鹭、牛背鹭和草鹭在我国兼属于留鸟和候鸟,夜鹭和苍鹭属于留鸟,大白鹭则属于候鸟。而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它们目前全都未被列为受威胁物种(threatened species)。
虽然这情况有点复杂,但无论如何,只要看到它们成群聚集在小树林或灌木丛上,并有筑巢繁殖(一般在4月到8月期间),那么它们就是留鸟族群而非候鸟了。
鹭类聚集繁殖的场所,一般被称为“鹭鸶林”(heronry),目前在我国好些地方都有发现。它们偏好选择聚集筑巢在湖中央的小树林或灌木丛上,以减少被掠食者(包括人类)干扰的可能。而且聚集繁殖的鹭类,通常不只是一种。我看过有苍鹭、草鹭和夜鹭的鹭鸶林,牛背鹭、夜鹭和小白鹭的鹭鸶林,也看过只有夜鹭和小白鹭的鹭鸶林。它们通常每年都会回到同一树林里繁殖,直到数年以后,鹭鸶林的树木极可能会因它们长期栖息、累积过多它们的粪便,而导致生长受到阻碍、树木凋零。这时候它们就会更换繁殖地点,或移居到同一片树林的另一个角落,或者直接放弃原本的鹭鸶林,搬迁到其它更合适的地方去。
对于野生物的保护,我们非得它们是“稀有”或“候鸟”才给予关注。假使人类真的是善良、富有包容心和有智慧的,何不能纯粹因为它们美丽、它们是生命或它们是地球的一分子而珍惜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