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4:14pm 01/03/2024

巴生

苦力论

国民美食

林金城

起源

传统美食

曾智霞

蔡澜

肉骨茶

陈静宜

历史

马来西亚

新加坡

【食談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謎

报道/摄影:实习记者 周艺敏

【食谈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谜

“生是人,死是巴生魂。K-L-A-N-G,請你吃B-K-T。”想必這段歌詞大家並不陌生。巴生,這個名字可謂根深蒂固。即使不愛吃肉骨茶都知道,在馬來西亞巴生的肉骨茶最具代表,就像怡保芽菜雞、檳城叻沙、加影沙爹,“地區+美食”成為大馬人的聯想方式。

ADVERTISEMENT

當熱騰騰的肉骨茶端上桌,大家是否知道肉骨茶的歷史?肉骨茶與地方的關係又是什麼?

苦力的便宜早餐?

肉骨茶的無從考證,也有形形色色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泛的便是苦力論。知食份子於2009年9月25日,在個人部落格的“印象寫食”單元中發佈了〈尋找肉骨茶的起源〉。文中提到,對一般人來說,南洋和賣豬仔可以畫上等號。這些人便自然成為肉骨茶的創始者,或是參與其中,以凸顯早期華人艱辛歲月的時代角色。有人說在馬來西亞巴生,有人說在,但無論如何,地點不是港口就是碼頭。

苦力在搬運貨物的過程中,偶爾會有來自故鄉的藥材碎片掉在地上,於是他們收集這些碎片,再集資買肉骨一起熬煮,然後蹲在後街配飯進食,便是補身又懷鄉的一餐。由於他們需要大量精力工作,這樣一頓便宜豐富的早餐就此流傳,經過發展和改變,演變成如今的美食。

值得注意的是:林金城對“肉骨茶源自低下階層,是苦力維持體力的日常早餐”有所保留。這是基於他曾經訪問許多當時已經六七十歲的巴生人,他們表示最初的肉骨茶並不是一般人吃得起。油飯撈湯汁便是一餐,苦力哪來的閒情雅緻泡茶?倒是有錢人喜歡大口吃肉,細啜濃茶。

小時候吃肉骨茶,一定問過爸爸媽媽:“這明明是湯。為什麼叫肉骨茶?”

有個說法是,戰後有個名叫李文地的人,在後街經營自己的生意。他只賣家鄉燉肉骨,且在肉骨中加入中藥配方。根據傳說,苦力撿起的藥材碎片就是交給李文地,他才參考配方加以改良。因當時的小吃攤沒有品牌也不流行立招牌,很多人去吃東西總會取一些小名以辨識,比如北京一家滷煮名店創始人叫陳兆恩,商號便叫“小腸陳”,一家爆肚名店的創始人叫馮天傑,商號便是“爆肚馮”。福建話裡,“地”和“茶”發音相似,加上閩南一帶吃肉配茶解膩是很普通的飲食習慣,不明就裡的人便把兩者聯想在一起,理解成如今我們知道的名字:肉骨茶。後來李文地順應民意,直接掛起招牌“德地肉骨茶”。

【食谈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谜

【食谈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谜
一般的肉骨茶吃法,顧客可以根據喜好點肉類,有大骨、排骨、五花、腳彎(豬的膝蓋部分)、小骨、豬腳、巴生特色(半肥瘦肉)等等。圖為奇香肉骨茶的菜單。
眾說紛紜,哪個更信服?

至今也無鐵證去證明肉骨茶最初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傳聞四起,《星洲日報》2006年7月30日曾整理一篇肉骨茶源起的其他說法。

傳聞一:藥店店主與他不愛吃飯的孩子

傳聞一位開店鋪的老闆,其孩子不愛吃飯,養得皮黃骨瘦。他就在藥材上下功夫,終於配出一帖開胃藥方,再加肉骨,熬出肉味湯汁,拌飯喂孩子吃。孩子不但開了胃,還餐餐都要這頓撈飯。這個傳聞,有人將它寫在賣肉骨茶的老店鋪牆壁上。

傳聞二:吉膽島拜師論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曾說肉骨茶源自吉膽島一名祖籍金門的李姓人士。他的顧客都是潮州漁民,因吉膽島和巴生僅相差50分鐘水路,有人向他學藝,然後到巴生掛起肉骨茶旗幟,久而久之變成巴生肉骨茶。此說法因缺乏文字記錄,該人士也只有“李”這個姓氏,因此無從考證。不過肉骨茶是古代勞工的食物演變而來應該錯不了。

傳聞三:豬骨摔入“茶”

這個酷似龍井蝦仁由來的傳聞,源自傳統避忌。傳說華人下南洋初期,因不適應溼熱氣候,頻繁生病。就像數字4諧音“死”,所以第4樓會用3A表示,人們天天煮藥,卻避忌用“藥”這個字。在古代,“失火”被稱作“走水”,照著這個邏輯,藥也就被稱為“茶”。一天,有個華工偶然將豬骨掉入“茶罐”,卻發現這“茶湯”別具風味,後來就成了肉骨茶。

傳聞四:泉州論

同樣是蔡瀾提出,並寫入《蔡瀾食單六——東南亞篇2》。文中說到肉骨茶應該是個叫“短仔倫”的泉州人發明的菜譜。他把秘方傳給叫莊金盾的惠安人。莊金盾返回南洋後,在一個小地方(巴生)開了百多家肉骨茶檔。

此外,還有中藥師改良茶包,讓苦力燉排骨一起吃以增加體力,或是因以茶解膩得名等傳聞。不過最受眾人信服的,仍舊是最初的“苦力論”。

【食谈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谜

【食谈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谜
巴生有數百家肉骨茶店和檔口,多則一條街可以開三、四間肉骨茶店,不怕競爭,包括住宅區鄰近的社區。
肉骨茶的年紀也許更大

在巴生最廣為流傳的莫過於“肉骨地”這個傳聞,但也許更早之前,苦力就開始吃肉骨茶了。

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安煥然在7月24日發臉書貼文表示:馬來西亞工藝大學的鄭永樺在網絡上搜索到一則1934年1月8日新加坡《南洋商報》的報道〈苦力工人工資今昔比較〉,截錄如下:

旅居本坡華僑,計有三十餘萬,而大半多屬苦力工人,在過去數十年之苦力工,倘能節儉,不久即能成為大腹賈,此無他,就一九二五年之苦力工人而言,起卸鹹魚者,每日可得十元以上,故每晨在起床之後,即赴“茶棹”,叫“肉骨茶”,泡好茶,大嚼特嚼,最低限度,亦需一元八角。不料近年來,受不景氣之壓迫,土產跌價,兼工人日多,以致供過於求,除工資減低之外,而件數之重量增加……至於成捆之鹹魚幹,前每捆連打包起卸,每件一角,現減低至五佔,前每名苦力工人,日可賺十元左右,今每星期間,可得五元者,以屬幸事。今昔不同,別如天淵,且工人日多,競爭日烈,為維持生活計,不得不自行減低工資,因而惹起爭鬭,時有所聞……

有關報道的出處──《南洋商報》確實曾報道,1925年的碼頭苦力起床後會點一份肉骨茶當早餐。這也證明了,在1925年(比李文地的“肉骨地”早5年以上),苦力就花一元八角買肉骨茶當早餐。

【食谈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谜
曾智霞認為,不需要去糾結肉骨茶發源地是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畢竟在肉骨茶創始時期,兩國還未離開。兩國文化類似,很難分割。(攝影:本報 劉永發)
【食谈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谜
陳靜宜曾於2019年與君品酒店廚藝集團合作,邀請巴生肉骨茶店主廚在美食推廣活動中現場示範馬來西亞版肉骨茶。(圖:本報資料中心)

大馬與新加坡,黑白湯之別

不誇張地形容,肉骨茶界可謂春秋戰國,互相學習,加入自己的特色,自成一派,最終百家爭鳴,造就這繁華盛況。

談起新加坡肉骨茶和馬來西亞肉骨茶,一個陳年舊題又得拿出來討論。臺灣美食作家陳靜宜坦言,自己吃的第一家肉骨茶是新加坡的白湯派。以臺灣來說,一說起肉骨茶,當地人會想起潮州肉骨茶。這也是因為在臺灣開設的肉骨茶店中,陳靜宜形容馬來西亞版的肉骨茶只佔1%。

不過疫情期間,一些馬來西亞留臺生因見到許多同鄉思念家鄉美食,故而開始販賣肉骨茶,馬來西亞肉骨茶店開始露出苗頭,從1%漸漸上升到2%。此外,陳靜宜和君品酒店廚藝集團在2019年將馬來西亞版本的肉骨茶帶入唯一蟬聯臺北米其林3星的頤宮中餐廳,並邀請巴生奇香肉骨茶第三代傳人李峰賢在2019年7月16日至7月21日的美食推廣活動中現場示範馬來西亞版肉骨茶。

“馬拉妹出閘”美食博主認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肉骨茶其實不一樣。新加坡肉骨茶比較淡,胡椒味偏重,馬來西亞肉骨茶也用胡椒粉來為肉品調味,但無可否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肉骨茶是兩種不同的派系。新加坡肉骨茶比較偏向潮州肉骨茶,湯水比較輕,肉品味道較為突出,所以肉品必須很新鮮。

曾智霞始終認為不要追溯哪個國家先有肉骨茶,因為答案難以鎖定,她認為新馬同宗同源,畢竟新馬後期才分家,不排除馬來西亞人當時到新加坡定居,反之亦然,這才會出現“新加坡福建面”、“馬來西亞福建面”這類爭議話題。

回到肉骨茶,兩種肉骨茶完全不同,懂美食的食客心知肚明,也無需糾結,餓了就點個肉骨茶,民以食為天嘛!

【食谈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谜
肉骨茶以“一干一溼”呈現,配上油條和蔥油飯,就是豐富的兩人餐。
相關報道:
【食談肉骨茶/02】創新肉骨茶,刷新味蕾的體驗
【食談肉骨茶/03】不管是不是國民美食,肉骨茶始終是我的菜!

延伸閱讀:
【荳蔻的故事/01】一粒粒豆蔻,如何掀起列強戰爭?
【荳蔻的故事/02】走進浮羅山背,探尋豆蔻的山中歲月
【荳蔻的故事/03】傳承三代,豆蔻還能走多遠?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