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傳統,並添加自己的文化特色或一點點創新,平民美食肉骨茶也能有各種樣貌。就以最經典的黑湯,也分為碗裝和瓦煲。
碗裝肉骨茶主要聚集在巴生區,以小碗盛滿濃郁的藥材肉湯,肉類是依照顧客想要的部位提供,這種純式吃法是愛吃肉骨茶的巴生人共同回憶。
ADVERTISEMENT
瓦煲肉骨茶被臺灣美食作家陳靜宜形容為“就像火鍋的煮法”。值得一提的是,陳靜宜走訪全馬肉骨茶時發現,越是向北,瓦煲肉骨茶越是常見。
籍貫分類:黑湯白湯,各有風味
福建肉骨茶,俗稱黑湯派,其中又分為小碗和瓦煲。小碗是盛裝肉品特定部位的肉骨茶,湯汁濃郁,帶有滿滿的藥材味。肉類易骨肉分離,烹調火候和時間恰到好處。
而瓦煲肉骨茶,是肉類加上配菜(蘑菇、腐竹、豆卜、菜等)的肉骨茶。菜是為了吸走肉骨茶表面的油。肉類也不馬虎,除了典型的肥肉瘦肉,食客可以根據喜好加內臟,比如豬腸、豬肚等等。瓦煲肉骨茶端上桌,看向裡頭豐富的配料,基本上也不需要加點了,不過也有顧客喜愛加點配菜(比如油麥、油炸鬼、滷蛋等等)搭配享用。
有的肉骨茶店不僅提供肉骨茶,也賣客家菜(炸肉、豬腳痠、燜梅菜等等),福建與客家菜的組合,讓客家肉骨茶成為小眾但奇特的美食,被一些美食家歸類為“客家派肉骨茶”。
潮州肉骨茶,俗稱白湯派。香味同樣撲鼻,但從藥材變成胡椒。不喜歡濃郁藥材味的食客,而又想要一品肉骨茶,潮州肉骨茶是不錯的選擇。在涼爽的陰天喝下一口湯,順口的湯液更好入口,辣味更是暖胃。
雖然南馬和新加坡主要為這類肉骨茶,但風味各有不同。說風味不同未免有些籠統,對此陳靜宜覺得,兩國的潮州肉骨茶其實沒有太大差別,畢竟用料一樣。風味不同,主要是因為他們細分化當地的各個肉骨茶店。
舉例來說,以西馬半島為版圖,大家通常會分黑湯和白湯。如果把視野放在北馬和中馬,就會分為瓦煲黑湯和碗裝黑湯。再加以細分到只以巴生為觀察對象,各家肉骨茶店的濃度、香味、肉類等就會被對比,分析各家店使用的配料比例。
依照這個道理,南馬的潮州肉骨茶並不會和新加坡肉骨茶有很大的差別,不過是用料多少這類較為細微的差別。要談二者之間的特色,馬來西亞版本的藥材量和胡椒量都下得比新加坡輕。
煮法分類:乾式肉骨茶辣出勁
有一款別樣的肉骨茶,在眾多肉骨茶中鶴立雞群。沒錯,就是端上來會被刺鼻的香味嗆得打噴嚏的乾式肉骨茶!以吊片(幹魷魚)、辣椒幹、黑醬油與肉骨茶湯底一同熬煮,上桌前再將肉骨放至瓦煲內翻炒收汁。
乾式肉骨茶通常是半肥瘦肉,味道偏重,雖都是用同一鍋肉骨茶湯煮出來的,但黑醬油的味道明顯區別了湯式和乾式肉骨茶。加上辣椒幹提味,鹹辣味伴隨豬肉,味蕾頓時噴發,之前不管吃了什麼,如今嘴巴只會有乾肉骨茶的香味。肥肉和瘦肉的組合豐富了口感,既彈性又有嚼勁,配上脆脆的吊片,乾肉骨茶的美味實至名歸。
肉品分類:海鮮+藥材,新吃法
現有不乏肉骨茶店開發新吃法,除了豬肉肉骨茶,還有海鮮肉骨茶,也叫海鮮煲。不同的店有不同的秘方,添加的材料不同,特色是藥材味偏淡,反而米酒氣味和辣味更為醒目。酒味依店而異,有些為了提鮮會加更多,一些則主要讓顧客喝到海鮮和藥材的組合。
海鮮肉骨茶的海鮮大同小異,比如林顏海鮮肉骨茶的海鮮煲,林老闆選用大而鮮美的啦啦、花蟹、魚、蝦等,並加入豆卜、腐竹、蘑菇等瓦煲肉骨茶常見的材料。此外,林老闆也加了豬肉,口感與傳統肉骨茶結實的瘦肉不同,更容易咀嚼。
另一間在巴生蘭花園的永香海參肉骨茶,不僅有瓦煲肉骨茶,也有碗裝肉骨茶。食客除了可挑選肉部位(比如豬腸、豬肚、雞爪),還可點金針菇肉骨茶、豆卜肉骨茶,及主打的海參肉骨茶。肉骨茶的湯加上軟硬適中的海參,不僅吃到海參膠質的嚼勁,而海參也吸滿了肉骨茶香味。
1999年4月30日,《南洋商報》報道了吉隆坡唯一賣田雞肉骨茶的成香肉骨茶,並廣受年長一輩喜愛。據悉,店主洪成富在8年前想出田雞肉骨茶,讓顧客有多種選擇,材料為黃酒、姜、麻油和藥材。記者聯繫上洪成富,他表示當年確實有出售田雞肉骨茶,一天可以賣上15公斤田雞,後來因為田雞過大難處理,於是決定不賣。當年吸引許多遊客的成香肉骨茶,因人力不足,也無人繼承,早已歇業。
肉骨茶的精髓,是肉還是湯?
形形色色的肉骨茶,除了經典的濃湯肉骨,還有乾肉骨茶、海鮮肉骨茶等創意版本。在這麼多版本的肉骨茶當中,“馬拉妹出閘”美食博主曾智霞傾向巴生“大碗公”式肉骨茶,那種盛著一小碗濃湯,肉可以分部位來選的肉骨茶。
她直言,各式肉骨茶的精髓離不開“湯”,各家有自己的秘方,雖然湯的原料基本一樣,但濃度會因配方而有不同。比如濃湯的“大碗公”派系或是瓦煲派系,瓦煲派可以任意加湯,所以湯會較淡,再加上配菜(豆卜、菜、冬菇、各種肉)搶走肉湯的味道,曾智霞更喜歡純粹的“大碗公”。
至於海鮮肉骨茶,曾智霞說這個版本比較像潮州肉骨茶。不僅湯味,連顏色都比較清,這樣才會突出海鮮的鮮味。肉骨茶的精髓是取其味,並沒有所謂的規範和統一的標準,而是跟著肉品和使用的材料變化。藥材都一樣,湯的不同在於各藥材的比例。
“每種藥材會激發出不同的味道,我想要這個味道少一點,那我就少放這個藥材。”
既然如此,是不是隻要加入基本藥材,不管加什麼肉品都是肉骨茶?曾智霞表示沒錯。如今坊間可以看到各種肉骨茶,且不斷變化。最早大家認識的煮法是一個大鍋,肉骨和湯一起熬煮,如今演變成肉骨分離的熬製方法,即店家專門熬湯,之後再加肉類,但也有煮法是不同的鍋熬不同肉類的湯。
雞骨茶──疫情下的出路
說到肉骨茶,大家想到是用豬肉烹煮的版本,但對不喜歡或無法吃豬肉的食客來說,雞骨茶不失為第二選擇。雖說雞骨茶是為某些食客量身定做,是“體貼”的表現,但曾有一段時期,它是“迫不得已”的。
1998至1999年,我國暴發立白病毒,造成動物交叉感染,尤其豬隻。根據新聞資料,當時的肉骨茶銷售下降了10%到30%。許多肉骨茶店受到重創,其他包含豬肉的佳餚,當時也被顧客要求不要放豬肉。
1999年3月3日,隨著立百病毒引起的腦炎在森美蘭州奪走13條性命,肉骨茶銷售猛跌70%以上。許多肉骨茶店大量減賣或暫停營業,有的甚至考慮轉行熟食小販。為了逆境求存,有的肉骨茶業者決定轉賣雞骨茶,或肉骨茶雞骨茶雙管齊下,直到疫情結束。
根據本報的報道,巴生首創的雞骨茶於同年3月7日誕生。巴生池龍花園呂金萍和邱文英在金山肉骨茶檔販賣雞骨茶,也上桌魚丸、海鮮等,吸引顧客品嚐。
3月19日,北馬第一家雞骨茶上市,位於新關仔角康乃馨茶室的肉骨茶店,業者曾秀玉表示雞骨茶使用的藥材為美國花旗泡參、田七、人參等。除了雞骨茶,鴨骨茶、海鮮肉骨茶也成為當時肉骨茶業者的應對方式,甚至出現鹿骨茶!
4月15日,在雙溪大年聯青花園,“巴生夜市肉骨茶店”業者連琛高和張雅心夫婦推出鹿骨茶應對,大受食客喜愛,因鹿肉味道清甜,配上肉骨茶的烹調方式,特別美味。
可見在逆境下,肉骨茶不再單一,而是秉持“肉骨加藥材熬煮成湯”的基礎,變化成各式各樣不同肉類製成的“肉”骨茶。為了迎合大眾口味,直到4月疫情緩和,傳統的肉骨茶銷量回升,許多業者仍然保留創新的肉骨茶。後續更有業者發明羊骨茶、肉骨茶麵包等,延續肉骨茶的改良精神。肉骨茶不再侷限“豬肉”,而是“千”種材料萬種秘方。(原稿上傳於07/08/2023)
相關報道: 【食談肉骨茶/01】巴生肉骨茶──起源之謎 【食談肉骨茶/03】不管是不是國民美食,肉骨茶始終是我的菜! 延伸閱讀: 【午餐大哉問/01】打工族世紀大難題:午餐要吃什麼? 【午餐大哉問/02】拖車司機的午餐:吃飯看停車位,味道價格不care 【午餐大哉問/03】選餐大哉問:要吃得健康有營養,還是平價又方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